蟋蟀品種(史上最全的蟋蟀分類大全)
天才歌手葫蘆
油葫蘆,又名黃結,因其通體發亮,仿佛剛從油瓶里撈出來似的,鳴聲如油從葫蘆里倒出的聲音,成蟲愛吃各種油料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故名“油葫蘆”。這種昆蟲屬于直翅目蟋蟀科。體長20-30毫米,寬6-8毫米,觸角為褐色,長20-30毫米。其顏色有黑褐色、棕褐色等,有光澤、有光澤。頭部為黑色,圓形,面部為黃褐色。從后腦勺看,兩根觸角呈“八”字形,天線窩四周黑色。前胸和后板為深褐色,兩側對稱的淺色斑紋,側板下半部為淺色。前翅背面棕色有光澤,側面黃色。尾巴很長,可以超過后腳大腿關節,顏色也比較淺。雌蟲的產卵瓣是直的,比后腳的大腿關節長。
世界上第一只蟋蟀
俗稱蛐蛐,古代又叫促織,被譽為“天下第一蟲”。它們是昆蟲中的田野歌手,因為它們的歌聲委婉動聽,屬于昆蟲綱直翅目家族。蟋蟀不僅擅長唱歌,而且更喜歡打架,所以公雞打蟋蟀的故事流傳至今。蟋蟀,又名蛐蛐,中國斗蟋蟀,被古人稱為“促織”或“咬甲蟲”,是秋季鳴禽的代表種類。這種昆蟲的雄性昆蟲善于戰斗。中國人自古就喜歡看它打架,所以叫“斗蟋蟀”“將軍”。它不僅攻擊性強,而且善于跳躍和歌唱,因此成為歷代廣受歡迎的觀賞昆蟲。這種昆蟲是棕色的,有長長的觸角。大后腳,擅長跳躍。雄性體長20 ~ 25毫米,有兩條尾巴,俗稱“二尾”。雌蟲有四條尾巴,兩條長,兩條短,中間有產卵管。蟋蟀的頭是黑色的,有反光,上面有橙色的條紋。雄性的前肢和腹端一樣長,大多數個體沒有后翅,少數雄性有后翅,能飛。雄蟲的發音鏡略呈長方形,鳴聲洪亮。音節對稱,略微發音。發音時,兩個前翅直立,因摩擦而發出“吱吱”聲,可連續歌唱。這種昆蟲不僅叫聲悅耳,而且具有攻擊性習性,因此被人們認為是最有價值的觀賞昆蟲。屢戰屢勝的蟋蟀往往能被炒到極高的價值。
蛐蛐又名巨蛐蛐、蟋蟀之王、花生蛐蛐,屬于直翅目蟋蟀。因體型較大,在眾多種類的蟋蟀中居首位,得此名;因其對花生等農作物的危害,也被稱為“花生蛔蟲”。這種昆蟲又大又壯,體長35-45毫米,寬12-14毫米,觸須40-50毫米。全身紅色或黃色,背板上顏色最深,接近黑色,腹部淺黃褐色。頭大,半圓形,有三個并列的單眼,中眼,半圓形。前胸和后板特別寬,呈鼓形,表面有明顯的刻點。它的前后翅很發達,長度超過腹端。尾翼末端折疊成胡須狀,末端不超過尾部。大蟋蟀的發音鏡很小,呈長方形。后肢特別強壯發達,擅長跳躍。脛腓骨關節上有兩排刺,每排4~5根。雌蟲產卵管為管狀,長5~6 mm。
石棺頭蟋蟀,又稱石棺頭蟋蟀、小石棺頭蟋蟀、小頭蠅,屬于搖蚊科。機身長度12 ~ 16mm,大小不一,機身寬度一般5mm,天線長度20mm左右。這種昆蟲的身體呈黑褐色,雄性頭部向前突出,前緣呈圓弧形,后緣略扁。腹側表面有一個近似圓形的黃斑,從頭頂向胸背部和胸部傾斜,有6條黃色短縱條紋。臉寬,平,明顯傾斜。石棺頭蟋蟀的口器呈黃褐色,前翅發達,后翅發達或退化。前腿和中腿細,有大小不一的黑點;后腿粗、寬、長大,特別有力。尾部向兩側分叉,約為體長的1/3,末端尖。該蟲有一定的趨光性,后翅發達的個體有時會飛起撲向燈光。
長顎蟋蟀又名猴臉蟋蟀、皺皮蟋蟀、白僧、小斜眼、老米口,屬于直翅目蟋蟀。9)雄蟲的上頜尖牙明顯拉長,面部中央平坦,形成一個平坦的三角形區域。從側面看,它的臉是斜的或微凹的,酷似猴臉,故名“猴臉蛐蛐”。因為它的大顎比胸部還長,所以得名“長顎蛐蛐”。它的臉是凹進去的,像個胡桃夾子,所以有“胡桃夾子”的名字。長顎蟋蟀都是黑色和棕色的,形狀與蟋蟀非常相似。體長12 ~ 15mm,觸須較長,約25mm。體表有微毛,背部有六條黃色縱條紋,前胸和后板淺褐色,四肢有黑色斑點。雄性前翅發達,可覆蓋腹端。它的發音鏡是長方形的,里面有一條橫脈把發音鏡分成兩段。它的唱腔聲音獨特,一個音“句-句-句”,三個音,一個停頓。第一聲與第二聲、第三聲之間的音程長,后兩聲之間的音程短。雌性產卵管長約10毫米,以卵在土中越冬。它的前翅比腹部的一半還長,后翅和雄性的差不多。
雙斑蟋蟀又名烏龍、赤龍子、畫鏡、花鏡、黃頭頸,是典型的蟋蟀昆蟲。因其雄性前翅基部有一圓形斑蝥,故名“二斑蟋蟀”。這只蟋蟀又大又壯。體長2.2~2.8厘米,通體光滑有光澤。頭部飽滿圓潤。前胸和后板略隆起,所有部為黑色,而邊緣略呈黃褐色,前翅略呈黑色和紅褐色。雄蟲的前翅寬,超過腹端,后翅發達。翅膀必須像胡須一樣,超出尾巴和前翼。雌蟲比雄蟲略大,產卵瓣直,略長于后足大腿關節端,尖而長,像拖著一把尖刀。
梨蟋蟀又名金鐘、草蛉、草蛉、銀琵琶,屬于直翅目蟋蟀。這種鳴禽在常見鳴禽中體型中等,體長18-20mm,寬約5mm。整個蟲體呈紡錘形,草綠色,像一顆綠色的棗仁,又像一只有兩個尖頭的小船。這種鶯的頭部較小,略寬于胸部和背板前緣的寬度。觸角呈絲狀,黃綠色,近40毫米長。前胸和后板寬,前窄后寬,近似扇形。雄性昆蟲的前翅寬大,覆蓋全身,翅膀上分布著褐色的葉脈。它的發音鏡很大,略呈方形,它的聲音是幾聲金鳴中最響的,只有銀鈴的聲音能與之相比。雄性生殖器的中間葉端分叉成“丫”形,俗稱“雙口”,側葉端有細齒。雌蟲體型明顯,產卵管細長、直、微彎。梨蛐蛐身體強壯,會飛,能飛得很高很遠,但腳弱黃綠,前中翅小,后肢不發達,長不大。后腿經常綁在一起,緊貼身體,從外面看起來沒有大腿。它的尾巴不長,是黃色的。雌性產卵管末端是黑色的,經常在樹枝上咬洞在里面產卵,以躲避寒冷和冬天。
金鐘又稱馬蠅、金琵琶、蟲蠅。這種昆蟲體黑,頭小,體扁而寬,腹部略長,前翅呈橢圓形,體長16-19毫米,整體形狀非常類似于一顆飽滿而寬大的西瓜籽。這種昆蟲四肢長,有四塊跗骨,后肢強壯。它的觸角長約32毫米,從基部開始有三種顏色,基部為赭色,長約5毫米;中間白色,長約15mm前端為黑色,約12mm。它的尾巴是白色的。有些個體的后翅伸出尾部,略短于兩根尾須。這種昆蟲扁平橢圓形前翅上的翅脈明顯凸起,呈波紋狀。雌蟲比雄蟲略大,前翅比雄蟲窄。金鐘的歌聲是奇特的,猶太人喜歡的鐘聲,它的歌聲是“當-當-當……”
中國樹蛐蛐,又名竹蠅、邯鄲,屬于直翅目。它的外形細長,頭小,翅膀寬。它看起來像琵琶,蟋蟀,和綠色的嫩竹葉。體長20mm左右。因為生活在樹上,所以得名“樹蛐蛐”。這種鳴禽為淡綠色或黃綠色,體色可隨年齡增長逐漸變黃,頭部布滿紅褐色細紋,口器明顯向前延伸。翅膀長而平,半透明,像一層薄薄的翡翠紗。尾翼發達,略伸出前翼尾端。3雙細長的腳,擅長行走,后腿有力,跳躍和飛翔。母蟲這種公蟲比較胖,有點矮,不會唱歌。它的產卵瓣是直的,長度超過后足的大腿關節。
紫草又名鱗蟋蟀、基諾蟋蟀,屬于直翅目蟋蟀科。這條蟲子長約10毫米,略扁,全身布滿銀白色鱗片。隨著蟲體的長大,鱗片逐漸脫落,全身變成鐵銹色。前胸和背板略窄于頭部,前部較窄,后部略寬,后緣呈月牙形。雄性和雌性昆蟲都有長長的觸須,幾乎是它們體長的兩倍,它們就像鞭子一樣。雄蟲前翅短,長度不到腹部的一半,末端鈍圓,翅脈模糊,腹部和背部有許多褐色斑點,尾長,基部淡黃色。雌蟲沒有翅膀,卻有一條又細又長的灰黃色尾巴,幾乎是她身體長度的一半。石蛤全身扁平,三對足呈淡黃色,行走斑點呈褐色。雌蟲有直的產卵瓣,稍向下彎曲,如馬刀。
羊角蟾又名松蛉、鐵彈珠、鐵蟋蟀、雕鐵蟋蟀,屬于直翅目蟋蟀。這種鶯叫“鐵彈珠”,是因為它全身烏黑發亮,頭如圓球,如彈珠。這種昆蟲的雄性體長約10毫米,寬約3.5毫米。雌蟲比雄蟲略大,體長約12mm,體寬約4mm。下巴頭部呈圓形,略小于胸板和背板前緣的寬度,使整個身體前小后大。頭頂和胸背布滿精細的刻意點。它的觸須是黑色的,中間部分是白色的,比身體略長。前翅寬,翅邊薄,覆蓋全身。有些龍貓沒有后翅。
草蛉,又名草蛉、小針蛐蛐、黑點蛐蛐、斑點腿蛐蛐、斑點針蛐蛐,屬于直翅目,因后肢有黃色和黑色斑點而得名。這種鶯體型較小,只有5 ~ 7mm,寬約3mm,但觸須長達15 ~ 18mm,全身黑褐色,前肢和后肢有明顯的黑白花紋,故又稱“草蛉”。它的頭上有四條筆直的黃線,頭和前額兩側呈8字形,胸部有纖細的黑色毛發,背部、四肢和大腿有白色毛發。前、中、后肢基部白色,近透明,翅上有兩條長長的弧形脈。由于產地不同,體色也有一些差異,有的黑色多于黃白,有的黃白多于黑色,有的黑白對稱。從它有斑點的腿,可以清楚地與其他鳴禽區分開來。雄蟲前翅短,不超過腹部,翅脈清晰;雌性的前翅較短,僅及腹部的一半。雌雄蟲都有短的尾須,尾須上也有斑點。雌蟲的產卵花瓣是直的,略向上傾斜,呈紅褐色管狀。雄蟲的前翅半透明,達到腹端;雌蟲前翅不透明,有數條平行的橫脈,其產卵瓣等于后足的大腿關節,平直,斜向上延伸,黃褐色。
草蛉又名長翅蛉、草蛉,是直翅目的一種小針蛉,外形與一種縮小的草蛉非常相似。因生長在草叢中,故名草蛉;因其體色黃褐色,又被稱為蚱蜢。這種昆蟲體長5~6毫米,屬于小型鳴禽,觸角也很短,只有6~7毫米,兩條微微上翹的尾巴明顯分開,如八字形。表帶是斑點,深棕色和赤土色。它的身體比同類鳴禽更厚、更寬、更短,胸部略呈長方形。它的頭大小適中,上面有幾條直線,兩條腿更強壯,跳躍能力更強。
紅胸金孢子菌又名黑金孢子菌、黃金孢子菌、蟻金孢子菌、黑牡丹,屬于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有閃亮的墨汁,前胸和后板呈紅黑色而得名。這種鶯體型嬌小纖細,體長約7毫米,頭小,前窄后寬,與頭部形成明顯的“頸”。它的觸角很短,不到10mm,身體很瘦,腹部呈橢圓形,前翅很長,覆蓋整個腹部。其頭胸段略呈栗色,體態小巧美觀,體表顏色鮮艷。聲音有著獨特的魅力,被譽為“喚蟲的黑牡丹”。因為整體看起來像一只黑色的螞蟻,所以又叫“蟻蛉”。因其表面油光滑亮,又叫“油杯”。
安徽草蛉又名大黃草蛉、黃針蛉、安徽草蛉、草蛉,屬于直翅目蟋蟀科。因為它全身是純黃色,只有脖子的一部分顏色較淺,所以被稱為“黃蠅”。雖然看起來和小黃蠅只有大小的區別,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品種。該蟲體長7-8毫米,寬2.5毫米,長30-35毫米,頭部和前胸背板有兩條寬帶,后腳大腿關節外側有兩條深色條紋,內側靠近末端處有一個深色圓斑。頭部復眼灰綠色,前翅發達,覆蓋整個腹部。前胸略呈方形,觸須很長,比體長長4~5倍。安徽黃鸝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有突出的特點。它的聲音是“鈴鈴鈴”,悅耳動聽,清脆迷人,比金蛤還響。因其形象優美、聲音動聽、享受時間長,曾在“上海首屆鳴叫展”上被譽為“鳴叫昆蟲之王”。
草蛉又稱草蛉、麥稈草蛉、蘇州草蛉、鉑金草蛉,是一種小型昆蟲,屬于直翅目。它被命名為草蛉,因為它的身體是黃色的,比大黃的草蛉小。這種小昆蟲外形小巧玲瓏,形狀狹長,體長只有0.6~0.7厘米,金黃色或稻草色,有光澤,看起來像一顆小小的金瓜子。隨著蟲齡的增長,體色逐漸加深,光澤消失。黃蠅的頭部近圓形,但前胸和后板近方形,全身密被細毛。雌蟲前翅短,達不到腹部末端,后翅通常退化。雄性前翅狹長,近達腹部末端,半透明,上有不規則的褐色斑點。雌蟲和雄蟲都有細長的尾巴,約0.25厘米。雌蟲的產卵管向上彎曲,長約0.2厘米。這種小鶯的音色和音質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它最美麗的鶯叫“金草蛉”,意思是贊美它圓潤甜美的鶯,就像金草蛉抖動時發出的聲音。這種昆蟲觸角很長,可達1 ~ 2cm,相當于其體長的2~3倍。它的后肢也非常纖細,超過了它的體長,在眾多昆蟲中,它的纖細嬌美是獨一無二的。
草蛉,也叫草蛉、草蛉、草蛉,是直翅目蟋蟀科的一種小型鳴禽。因其全身金光閃閃,鳴叫聲清脆,似金屬鈴鐺聲,故被飼養者稱為“金蛤”。這種鶯因其嬌小玲瓏的外形,美麗可愛的造型,悅耳動聽的聲音,被視為眾多鶯類中的佼佼者。金蛐蛐長7~9毫米,寬3.5毫米,像一只袖珍蛐蛐。很精致很可愛。它全身金黃色,有一對綠色的復眼,金色的前翅略黑。它的觸角細長,長度可超過其體長的一倍。胡須從基部到尖部有三種顏色:基部棕色,中部白色,尖部黑色,有趣奇特。這種鶯的前翅發達而寬,達到尾巴的頂端。前后翼堅硬厚實,有金屬光澤。前、左翼薄而透明,折于右翼之下。背部有一對尾須,呈八字形分開,前中后三對足均較長。后腿長而有力,使它們跳躍有力,爬行迅速。雌蟲比雄蟲大,尾端有一個棕色的產卵器,微微向上彎曲。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11622.html發布于 2023-11-07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