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寺(大鐘寺屬于北京哪個區)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大鐘寺(大鐘寺屬于北京哪個區)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提到的這些互聯網科技巨頭,都集中在海淀區西北旺(后廠村)。被稱為中國的“硅谷”。
(但抖音集團除外,它的總部在朝陽區“大鐘寺”等多個地方)
海淀區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除了是“萬億區”之外,還是名校(如清北,航空,電子,藝術,金融等)集中地,高科技巨頭匯聚地等。
海淀的風都是“甜美”的……
為大美海淀禮贊!
大鐘寺
鐘聲:一個長鳴四百余年,兩個停鳴兩百余年
永樂大鐘,位于北京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鑄造于明永樂年間,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移置萬壽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大鐘寺。通體褚黃,高6.75米,最大直徑3.7米,重46.5噸(成分:銅80.54%、錫16.40%、鉛1.12%),為泥范鑄造。鐘壁厚度不等,最厚處185毫米,最薄處94毫米,鐘體鑄有經文230184字,鑄造工藝精美。重撞時,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方圓90里可聞其聲。
俄羅斯大鐘,又名沙皇鐘,位于莫斯科克林姆林宮前面,原本是沙皇時期用來召集大臣商議緊急事件或者皇室中有人去世時所用,建造于1735年。該青銅鐘高6.14米,216噸,最大內徑6.6米,1737年因為一場大火而破損,成了“啞鐘”。
美國獨立鐘,又名自由鐘,位于美國費城獨立大廳外,銅鐘高約3.6米,重943公斤,是美國獨立時建造,是美國獨立的象征,也是美國自由精神的象征。1776年7月4日鳴鐘宣布美國獨立,1783年4月16日鐘聲再起,宣告美國獨立戰爭勝利。此后,每逢7月4日國慶日,都會敲響鐘聲。十年后在同樣的活動中,它被敲了幾個小時,結果出現了著名的鋸齒狀裂縫。
他曾一口氣寫下23萬字,被尊為“我朝書圣”,這才是印刷體的老祖宗!!
在今天北京的西郊萬壽寺當中,有一座巨鐘,此鐘也是目前世界上存世最大的一個鐘了,此作乃是在明代永樂年間鑄造,后來移至了大鐘寺,最后才藏于萬壽寺當中,此鐘一經敲響聲聞數90里,并且其聲音也有著不同的層次與節奏,如今五百多年過去了,依舊完好無損。
此鐘便是著名的永樂大鐘!
在這件永樂大鐘上面,有23萬字的銘文,而這些銘文乃是明代一位頂級的書法高手一口氣寫完,此作便是印刷體的老祖宗,也是所謂“館閣體”的祖師爺,并且被明成祖譽為“我朝書圣”的大書法家沈度。
沈度是承接元明兩朝的一位書法宗師,在《明史》當中有這樣的記載:
“善篆、隸、真、行、八分書。成祖擢為翰林典籍。度之書,獨為上所愛。”
意思是沈度精通五體書法,真、草、篆、隸、行無一不精,并且他的書法過于出色,所以被明成祖朱棣拔擢而翰林院的典籍,同時他的書法也極被朱棣所喜歡。
其實“館閣體”是清朝的稱謂,這種字體在明代稱之為“臺閣體”,這種寫法的特點被后人總結成了四個方面,方正、圓潤、光潔、整齊。
其中最初的“館閣體”并不是這樣的,我們看沈度寫的楷書,極富變化,并不是我們時常見到了的類似于“美術字”、“印刷體”的模樣。
沈度與他的兒子沈藻都是精通楷書的高手,兩個人都有真跡傳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沈度《敬齋箴》《謙益齋銘》和沈藻《楷書桔頌帖》。
從這幾件作品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沈度用筆每一個點畫都細膩而超拔,在嚴謹中富有巧妙的變化和韻致,跟今人寫的千人一面的“美術字”不同,這種變化是無處不在的,同時在用筆上扎實和極有節奏感,并不是單純依靠毛筆的筆尖來作出中鋒的姿態。
從其起收筆和鉤折之處,我們也能夠發現,沈度也是唐人筆法的繼承者,并且在點畫的使轉和運動當中,也有趙子昂的筆意。他被清代的“淡墨探花”王文治評價道:“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
雖然“館閣體”在當代備受批評,其實這種批評往往只針對于一些死板、刻板的書寫,將書法寫“死”了的一種現象,而沈度的書法可以說是一種“活”的館閣體,同時其書卷氣十足,一看就是讀書人寫的字,跟今天的某些書寫所寫的“印刷體”并不是同一回事。
同時沈度此人“風度蕭散,為人貞靜”,不僅學識高,同時修養極好,同時也是字如其人的一個典范。
所以他的書法被歷代學人所推崇,也是當代書法人習練楷書的一個絕佳的墨跡本。
而今,我們將藏于北京故宮的這件沈度《敬齋箴》《謙益齋銘》和沈藻《楷書桔頌帖》的原作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刻,復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以便于大家學習臨摹。
欲購此沈度、沈藻楷書全卷,請點擊下面“看一看”
沈度、沈藻楷書合集全卷
在北京生活六十多年,第一次去大鐘寺,
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北京大鐘寺,原名覺生寺,曾是皇帝祈雨的皇家佛寺,因寺內有一口舉世聞名的明代“永樂大鐘”而被改稱為大鐘寺。1985年,大鐘寺被辟為古鐘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古今中外鐘鈴藏品共400多件,是我國唯一一個以古鐘收藏、研究、展示為主題的博物館。
永樂大鐘,又稱華嚴鐘,通高6.75米,重約46噸,聲音可傳90里,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因鑄制于明永樂年間(約1420年——1424年)而得名,素有“國寶”、“鐘王”之美譽。在銅鐘內外還鑄滿了佛教名經,總計二十二萬七千多字,相傳為當時書法名家沈度的手筆。#紅紅火火過大年# #年味在路上#
柳智宇分享了今天上午參訪海淀大鐘寺。
從他這幾張照片,我感覺他還會再次出家。
佛教里面比丘尼只有一次機會還俗,但是比丘最多可以有七次機會,也許是有深刻的道理的。
#分享新生活#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為你講述著不同時期的歷史故事 走進京城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深深地為館藏古鐘之多,鐘體之大或之小,鐘體紋飾或繁或簡而震撼。博物館藏有先秦以來的400余口古鐘,因鐘的形狀之大而得名的大鐘樓里的永樂大鐘,展窗內只有拳頭大小,需要借助放大鏡才能看清本來面目的陶鐘,不同年代,不同用途古鐘上紋飾的繁簡,都讓參觀者感到新奇不已。而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東側的九亭鐘園內,40余口來自宋、元、明、清不同年代的古鐘,又為人們講述著自己的往日今生……。
位于大鐘寺東側的九亭鐘園是館內根據需要后建的園子,園中有九座鐘亭,三十二間鐘廊,是大鐘寺為懸掛來自全國各地有地方特色古鐘的地方,也是博物館“詩韻鐘聲”的參觀場地。陳列在這里的鐘大體分為三大類:一是頗有名氣的古鐘,如曾經駐守在京城鐘樓,為這個城市報時的永樂鐵更鐘因永樂銅鐘取代其地位而下崗后收藏于此。因永樂大鐘的入住使曾經駐守在覺生寺的銅鐘也留存于此;二是新中國成立后具有特殊意義的紀念鐘。如香港回歸警世鐘、澳門回歸紀念鐘、北京建城3040年紀念鐘等;三是來自國內各地方的古鐘藏品,象湖廣安陸府鐵鐘、寧夏改鑄銅禁鐘、封川縣鐵鐘、肇慶鐵鐘、四川黔江銅鐘等等。在九亭園鐘廊墻壁上,印有不少與鐘相關的古詩,它表達了古代詩人的情懷,也是博物館“詩韻鐘聲”展區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說到與鐘相關的古詩,人們很自然地回想起唐代詩人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著名詩句。細細地閱讀唐代詩人杜審言《夏日過鄭七山齋》的“洛陽鐘鼓至,車馬系遲回”詩句以及宋朝詩人胡宿《天街曉望》的“長樂才聞一叩鐘,百官初謁未央宮。”等詠鐘詩句,讓人們深深地體會到:雖說歷史已然褪去,但恢弘的鐘聲帶著祈禱與祝福仍舊回蕩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秋游大鐘寺之六
參觀過程,走馬觀花,一個多小時。標志性大鐘——永樂大鐘在殿內,太大不好拍攝。總體感覺,鐘文化與佛文明在這里融和,而且古今中外,大開眼界,非常值得。
本文大鐘寺(大鐘寺屬于北京哪個區)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12400.html發布于 2023-11-11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