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crna引物設計(CRISPR/Cas9敲除LncRNA或者外顯子的效率是多少?)
文章題為“Characterization of Genomic Deletion Efficiency Mediated by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Cas9 Nuclease System in Mammalian Cells”,2014年發表在JBC上,NCBI顯示目前已經累計被引用154次。
為了研究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片段敲除的效率,該文章設計了一系列的成對sgRNA用于敲除長度在1.3kb到1MB的基因組上的片段(圖1)。這些片段有些位于外顯子區,有些位于內含子區,也有部分位于基因間區。且涉及被編輯的基因都與細胞增殖無關。
圖1. 成對sgRNA靶點設計
成對sgRNA設計,雖然有可能會將兩個sgRNA中間片段敲除,但也可能在原位修復,不發生刪除。為了檢測出現的具體結果,在不同的靶點附近,作者設計了多對引物。
圖2. 修復結果分析的引物設計
在開始檢測該細胞是否有等位基因發生敲除時,利用了圖2中上面的藍色及紅色兩對引物,紅色引物位于兩個sgRNA之間,藍色引物位于兩個sgRNA之外。此時有三種情況,第一,如果紅色引物PCR后跑DNA膠無條帶,藍色引物PCR有條帶(如果中間片段沒有被敲除,藍色引物中間片段過長,PCR無法擴增出該產物),則說明是純合子敲除。第二,如果紅色引物PCR有條帶,而藍色引物PCR也有條帶,則說明雜合子敲除。第三,如果紅色引物PCR有條帶,而藍色引物PCR無條帶,則說明沒有發生敲除。
但是,對于紅色引物PCR產物有條帶,還有一種情況需要分析,即兩個sgRNA中間片段是否發生了顛倒。于是作者又設計了圖2中下面的綠色及紫色兩對引物用于擴增sgRNA靶點及其附近序列,如果引物1,2和引物3,4分別PCR有條帶則說明沒有發生顛倒,如果引物1,3和引物2,4有條帶則說明中間片段發生了顛倒。
圖3. 成對sgRNA切除基因片段效率
17對sgRNA挑選出了1974個克隆,最終共檢測了278個單克隆細胞株。按照等位基因進行分析,278株細胞有556個等位基因。149/556(26.8%)個等位基因中間片段被刪除,72/556(12.9%)個等位基因中間片段發生了顛倒,剩余約60%在Cas9切割的位置原位修復,未導致刪除。在做外顯子敲除時,等位基因顛倒的情況也是可以考慮的一種基因編輯方式。從整體看,等位基因顛倒加上刪除的比例接近40%。但是,對于lncRNA的敲除,由于不確定顛倒是否會失活其功能,因此lncRNA不建議使用顛倒的克隆用于后續實驗。
按照細胞株進行分析,31/278(11.2%)的細胞為雙等位基因刪除細胞,2/278(0.7%)的細胞為雙等位基因顛倒細胞。26/278(9.4%)的細胞其中一個等位基因刪除,一個等位基因顛倒。61/278(21.9%)的細胞其中一個等位基因敲除,另外一個等位基因在Cas9切割的位置原位修復。39/278(14.1%)的細胞其中一個等位基因顛倒,另外一個等位基因在Cas9切割的位置原位修復,而兩個等位基因既沒有刪除又沒有顛倒的細胞比例為119/278(42.8%)(圖3)。
在將所有數據統合后,文章進一步分析了敲除片段長度與敲除效率的關系(按照等位基因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敲除效率與敲除長度呈負相關性(圖4)。可以看到,當敲除片段在23kb以內時,敲除效率基本都在10%以上,甚至還有許多片段的敲除效率在20%乃至30%以上。
除去這些敲除效率的信息外,文章中還有一些值得留意的細節。第一,6/40(15%)雙等位基因敲除細胞是精確刪除的;27/87(31%)的單等位基因敲除細胞是精確敲除的。補充一下,目前認為野生spCas9的切割位點位于靶點的第17和18位中間,切割產生平末端,所謂精確敲除即兩個cas9切割后的序列直接相連,中間沒有缺失或者插入其他序列。第二,對于不是精確刪除的細胞,由于兩個平末端是被NHEJ修復方式修復的,往往會引入一些indel,這些indel的長度絕大部分集中在-10bp-0bp(負號代表刪除,正號代表插入)。第三,對于雙等位基因敲除細胞,其中部分進行一代測序發現,22/31(71%)的細胞兩個等位基因中間的indel序列是完全相同的,9/31(29%)的細胞兩個等位基因的indel片段不同。
如果將這里的第一點和第三點結合起來看,會發現NHEJ比較有趣的一些內容。比如,如此高的精確修復比例,說明NHEJ修復過程中有很大可能是不引入indel的。再比如,高比例的純合子刪除(indel相同)暗示NHEJ可能存在按照模板修復的可能性。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1905.html發布于 2023-08-24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