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城市群(環渤海城市群放棄了)

摘要: 提出優化開發區域,既是針對一些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城市化地區存在過度開發隱患,必須優化發展內涵的迫切要求,更是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我國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需要。國家優化開放區域,是...

提出優化開發區域,既是針對一些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城市化地區存在過度開發隱患,必須優化發展內涵的迫切要求,更是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我國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需要。

國家優化開放區域,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城市化地區:

綜合實力較強,能夠體現國家競爭力;經濟規模較大,能支撐并帶動全國經濟發展;城鎮體系比較健全,有條件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大城市群;內在經濟聯系緊密,區域一體化基礎較好;科學技術創新實力較強,能引領并帶動全國自主創新和結構升級。

——【環渤海地區】——

該區域位于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京津冀、遼中南和山東半島地區。

  • 環渤海地區地勢較為平坦,以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和500米以下的丘陵為主。

  • 開發強度較高,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緊張。

  • 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水資源利用已處于過載狀態,地下水超采十分嚴重,形成了大面積地下水漏斗。

  • 大氣環境質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相對較少,污染主要發生在局部地區取暖季節,除遼中南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環境容量尚有剩余。

  • 地表水環境質量很差,化學需氧量排放已超過水環境容量,水污染問題突出。

  • 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熱同期。

  • 丘陵地區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區的風蝕都較為嚴重。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影響,旱澇災害潛在威脅較大,尤以春旱最為嚴重,濱海地區風暴潮和海水入侵也時有發生。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三北”地區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

(一)京津冀地區。

  該區域位于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三北”地區的重要樞紐和出海通道,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

  ——強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國中心城市地位,著眼建設世界城市,發展首都經濟,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強化創新功能,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園區的建設,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

  ——提升天津的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經濟中心功能,重點開發天津濱海新區,構筑高水平的產業結構,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制造業和技術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增強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

  ——優化提升京津主軸的發展水平,增強廊坊、武清等京津周邊地區承接京津主城區部分功能轉移的能力,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培育形成河北沿海發展帶,使之成為區域新的增長點。推進曹妃甸新區、滄州渤海新區和北戴河新區建設,增強唐山、黃驊、秦皇島的港口功能,帶動臨港產業和臨港城區發展。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基地。

  ——統籌區域水源保護和風沙源治理,在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劃定地下水禁采區和限采區并實施嚴格保護,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構建由太行山、燕山、濱海濕地、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態廊道組成的網狀生態格局。

  (二)遼中南地區。

  該區域位于環渤海地區的北翼,包括遼寧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