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木(香榧木一立方多少錢)
8月科學教育網小李來為大家講解下。香榧木(香榧木一立方多少錢)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982年3月,重慶江北區紡織廠在擴建的過程中,意外挖到了一座古墓,專家鑒定是一座明朝的古墓,幾天后附近的孩子挖出來一身龍袍,專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座皇陵啊。
重慶江北區橫街洗布塘的重慶紡織廠由于規模太小跟不上生產需求,于是開始擴建,挖掘機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生了狀況……
隨著一聲巨大的“砰”一塊超大的青石板映在人們的眼簾,工程不得不暫停,人們找來的專業人員,經過專業人員的鑒定發現這是一座明朝的墓葬。
墓葬的人規模不是太大,專家認為這也就是一座普通的墓葬,也許是某個官員的墓葬,大家正準備搶救性挖掘,但是接下來的一件事卻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幾天后,附近的幾個孩子來這邊玩耍,不小心竟然挖出了一件龍袍,最近龍袍出土的時候,是黃燦燦的,但是不久后,這件龍袍竟然變成了黑色,而且一碰就碎。
專家覺得事情非同小可,經過鑒定,這些黃色的碎片。確實是龍袍,在重慶這個地方有皇帝墓,是哪位皇帝呢?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其中十三座陵墓在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在南京,第二代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這不會是朱允炆的墓葬吧?有些人開始腦洞大開。
這座墓葬東西長5.4米,南北寬3.5米屬于中等規模,這是一座長方形的石坑墓,他的上半部分由砂石掩埋下半部分是巖石填充,巖石異常堅硬,這座墓沒有墓道,專家在棺槨室中發現了一棺一槨。
棺槨均由上好的香榧木制作而成,根據在場的人員介紹,棺槨出土后仍然香氣撲鼻,棺槨沒有被損壞的痕跡,棺槨的長度是284厘米,前端寬后端較窄,棺槨表面全部用朱紅漆精心刷制,棺略小于槨,但是制作十分精良。
棺內的隨葬品不多,除了一只杯子和兩枚銀錠之外,還有九件明朝時期的日用品,但是,墓主人的衣物卻不少,有袍服七件,袍料制品十四件,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隨葬品。就這些東西還是不能證明墓主人的身份,專家們雖然心里有些急躁,但他們知道要想弄清墓主人的身份,必須專心致志地尋找到任何的蛛絲馬跡。
挖掘工作繼續進行,有人在棺槨附近找到了一塊長方形的石碑,石碑通體高145厘米,寬為57.5厘米,厚度為23.5厘米,上面刻有“玄宮之碑”碑文為四字篆書icon。左右兩側各刻兩條不對稱的盤龍,碑文為24行,每行是27個字,全碑為1004個字,此碑文記載了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明玉珍事情。
原來此墓的墓主人就是明玉珍,碑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為此碑記載的東西填補了一項歷史空白,明玉珍生于元末明初,那個時候的私制品行業比較薄弱,隨著墓中絲綢制品的出土,讓人們了解了那個時代的制造業。
@佳寧說歷史 :明玉珍,湖北隨州人,家里幾代為農,1353年,22歲的明玉珍召集了2000人馬,加入了紅巾軍的隊伍,當時他任元帥,由于驍勇善戰,又比較聰慧,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賞識。
1359年,明玉珍通過巫峽引幾千兵馬入蜀地,四年之后,被劉禎等人擁立為皇帝,定都重慶,國號為大夏,兩年之后,明玉珍在重慶病故。
明玉珍墓是重慶地區唯一的皇帝陵,元末明初各地軍閥紛爭,明玉珍來到西蜀,建立政權,雖然這個人在史書上的筆墨不多,但他依舊是大夏的開國皇帝,明玉珍病逝以后,子升繼承皇位,明洪武第二年,朱元璋本是勸降,但是,子升不從,最后朱元璋出兵將其搗毀。
至此,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滅亡!#重慶頭條#
1982年,重慶發現一座古墓,出土4件龍袍,四萬韓國人跑來說:這是我祖宗的!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1982年3月30日,重慶市江北區的重慶織布廠正在整修施工,工人們十分賣力在干著自己的工作,突然,工頭拿著大喇叭大喊:“停工!停工!都別干了!”
?
這是發生了什么?
?
原來,那邊負責挖地基的工人向工頭上報,挖出了一座古墓!按照規定,施工工地挖出古墓,必須第一時間向本地文物保護部門上報,同時立即停工,保護現場不要受到破壞。
?
一個小時后,重慶文物部門專家便趕到了現場,疏散圍觀的工人,開始了搶救性挖掘。幾個小時后,古墓的全貌就顯現了出來。這座古墓整體是一個長方形,墓室長5.4米,寬3.5米,墓室正中擺放著一口棺槨,外層的槨專家觀察后認為是香榧木,這種木材耐腐蝕,在當時出土時還存有微微的香氣。從棺槨所用的材料來看,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開館后,專家更是確定了這一點。
?
棺材內的尸體竟然穿著龍袍!而且還不止一件,足足有四件!這可把考古隊的專家嚇了一跳,龍袍那可只有皇帝才能穿,難道這是一座皇帝墓?但是除了龍袍之外,墓中只出土了一只金杯子,兩塊銀元寶,和一些絲織品。如果是皇帝墓的話這也太寒酸了吧!
?
專家們為了弄清楚墓主人的身份,古墓周圍又進行了一輪挖掘,正是這次挖掘,解開了墓主人的真實身份。
?
這個墓可以叫皇帝墓,也能叫農民墓。
?
原來,專家在古墓附近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的碑文顯示,墓主人是大夏國的太祖皇帝明玉珍,同時明玉珍又是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所以他的墓也能叫做農民墓。
?
明玉珍1329年出生于隨州隨縣(今湖北隨縣),他的祖上世代務農,到了明玉珍這一代,因為剛好趕上戰亂,他便不再執著于一畝三分地,而是大肆施展他的謀略。
?
1351年,因為元朝腐敗不堪,百姓為此怨聲哀道,多個地區都爆發了農民起義,胸懷大志的明玉珍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組織了上千人一起奮起反抗起義,但明玉珍并沒加入任何一方勢力,而是自立門戶,割據一方。
?
1353年,最大的起義軍首領陳壽輝第一個稱帝,他派人找來了明玉珍對他說:“你來我的麾下我們共富貴,不來那我只能滅了你的勢力了”。
?
明玉珍甚至自己這點兵力完全不是陳壽輝的對手,直接率兵投降,陳壽輝也兌現了諾言,把明玉珍任命為征虜大元帥,負責鎮守沔陽。
?
1360年,陳友諒謀反殺了陳壽輝自己稱了帝,但這次明玉珍并沒有選擇投降而是帶著手下駐守夔門,自稱隴蜀王。
?
1363年,明玉珍建立了大夏政權,定都重慶。
?
從明玉珍的履歷我們能夠看出,他并不是一個好戰之人。他在稱帝后常常放糧救濟百姓,不愿主動出兵吞并其他勢力,只想過自己的太平生活。
?
在稱帝三年后,明玉珍因病離世,他十歲的兒子明升繼承了皇位,但因為年齡太小,朝中政事都是他的母親決定的。
?
1369年,朱元璋派出大軍勸降大夏,因為實力差距懸殊,明升選擇投降,而朱元璋念記曾于明玉珍有舊情,便沒有對他的妻兒趕盡殺絕,但是又擔心他們謀反起義,便把明升等人趕到了高麗生活。
?
后來,明升在高麗娶了尹熙王的女兒,生下了4個兒子。隨著時間的流逝,明家的后代子孫也越來越多,根據族譜統計,現在韓國至少有4萬人是明升的后代子孫。
?
所以在明玉珍墓出土后,大量的韓國人前來重慶祭拜祖先明玉珍,還指著博物館中展覽的龍袍說:“這是我祖宗的!我的祖宗可是皇帝!”
?
直到今天,每年清明節還是會有很多的韓國人前來祭祖。
1982年3月,重慶織布廠的工地上挖出一座古墓,博物館人員抵達現場后,認為這只是普通明清墓,并未嚴加看管,不料幾天后,一群小學生在古墓旁玩耍時,無意中從破損的棺木中發現了一件金燦燦的絲質袍服,一位好事者想看看這件放了百年的衣服結不結實,于是就動手撕了起來,沒過一會兒,這件衣服就因接觸空氣太久開始變黑,孩子們很快失去了興致,隨手就把它扔到土里,連帶著其他土渣一起被工人們送到了垃圾場。
?
兩天后,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來附近辦事,無意中聽聞此事后,頓時大驚失色,連忙跑到垃圾場里翻找,廢了好半天功夫才把那件早已破爛不堪的袍服找了回來,雖然這件衣服破損嚴重,但從質地、顏色和隱約可見的花紋來判斷,這很可能是一件龍袍!出土龍袍的墓葬怎么可能是普通的小墓?消息傳出后,立刻引起了上面的重視,不但派出警力去古墓值守,還成立了一支專門的考古小組,一邊追查、回收可能散落出去的文物,一邊對這座古墓進行正式發掘。
?
此墓規模雖然不大,但細節處頗為講究:首先,它的位置非常好,背靠寶蓋山,兩面臨江,視野開闊,氣勢不凡;雖然沒有墓道,墓坑開口面積也只有18.9平方米,但從封土層往下,卻足足有9層填土,比如最上面的砂石層、木炭層,以及接近墓室的三合土層和木炭層,不但堅實牢固,也防水防腐;墓室中間的棺槨雖然已被破壞,但依然能看出它的規格不凡,外槨由名貴的香榧木整板制成,厚約8厘米,長2.84米,寬1.27米,前高1.35米,后高1.15米,出土時仍然色澤如新,隱約散發出香氣。
?
內棺用的是柏木,形制與外槨基本一致,里面并未發現遺骸,據此,有人推測這是一座衣冠冢,也有人認為尸骨可能完全腐化了。至于出土器物,除了墓葬剛被發現時,被博物館人員帶走的一只金碗和兩枚銀錠外,考古人員還從內棺里提取到了一幅赤黃斜紋綾地的旌旗、一幅淡黃云風紋緞地的畫幡、幾件錦緞被面和多種絲質衣料,最重要的是,出土了3件龍袍,算上之前被損毀的那件,一共4件。
?
用這么多的龍袍陪葬,這位墓主人,難道是一位帝王?可在重慶地區,從未聽說過有帝王陵。就在人們對此墓的來歷議論紛紛時,一塊石碑的發現,讓一切都有了答案。這是一塊青石制成的石碑,被發現于外槨附近,通高1.45米,寬0.57米,碑首刻有“玄宮之碑”四個大字,下書1004字碑文,從文字內容可知,此墓的主人叫明玉珍,是元末明初,在西南地區建立大夏政權的開國皇帝,也是重慶歷史上第一位帝王。史書上關于明玉珍的記載非常少,相互間也有出入,這座石碑的出土,不但澄清了舊籍中的記載,也為研究元末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明玉珍,湖北隨縣人,出生于1330年,原本姓旻,后因加入紅巾軍、信奉明教,改姓為明。1351年,各地紛紛起兵反元,為求自保,明玉珍率集1000多位鄉勇結寨固守,不久后,他加入了徐壽輝建立的天完政權,擔任要職。1360年,徐壽輝死于被部下陳友諒之手,身在蜀中的明玉珍得知消息后,迅速與陳友諒劃清界限,命部將駐守夔門,與之斷絕往來,并在劉楨等人的提議下,在重慶為徐壽輝立廟,廟號世宗。
?
1362年,明玉珍在部下的擁立下稱帝,建都重慶,國號大夏,取自“恢復華夏正統”之意,效仿周制設六卿,在地方上實行屯田制,同時減免稅收,讓川蜀民生得以恢復和發展,然而好景不長,在位不過4年,明玉珍就病逝了,享年37歲。隨后,由年僅10歲的兒子明升即位,妻子彭氏一同聽政,很快,大夏內部紛爭四起,國勢漸衰,最終在5年后被朱元璋所滅。
看在以往的交情上,朱元璋并未對明升母子趕盡殺絕,而是將其封為歸義侯,遣送至高麗,不久后,明升就在此扎根下來,娶了高麗尹熙王之女為妻,生有四子,時至如今,其后裔已達到40000多人,分布韓國各地。1993年,明玉珍的第24代孫明在律通過報紙得知,先祖的墓葬被找到了,頓時激動萬分,迅速組建祭祖團,申請返鄉祭祖,2年后終于得以成行,至此,明氏子孫持續了600多年的尋根夙愿,終于塵埃落定。
1982年3月30日,重慶市江北區上橫街一處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座古墓,施工人員暴力地鑿毀古墓中的槨室,掀翻了內棺的棺蓋,從中拽出了幾件絲織袍服,又順手摸走了一只小金杯、兩枚小銀錠……
古墓的發現起初并沒有引起施工隊的重視,基建工程照舊按計劃進行,直到墓中露出了一通石碑后,施工隊覺得事情似乎沒那么簡單,這才將發現古墓的消息才被上報給了重慶博物館。
由于墓葬形制和結構都十分簡陋,博物館和區文化館的專業人士經過先后兩次的現場勘查,最終認定這應該是一般的清代墓葬,草草收場,并沒有留下專人在現場值守。
棺槨和一些棺中的絲織品也沒有及時地清理保護,當時的專業人士并沒有覺得這些東西有多大的價值,做出了不予收存的錯誤處理,直接導致了文物不同程度的散失和損毀,而無人看管的石碑也被隨意拓印。
這時候不難看出,古墓的最終結局似乎就只有一個:被夯筑進廠房的地基之中,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太可惜了。
事情的轉折正是因為那些碑文拓片,有上級文化局領導在檢查工作時得知古墓出土的石碑被瘋狂地拓印,立即要求文化館向上級主管部門詳細匯報,而最終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的則是碑文中“大夏太祖欽文昭武皇帝”幾個字。
中國歷史上稱作“大夏”政權有好幾個,但歸葬于重慶的開國皇帝似乎就只有那么一個,不過這一切還得通過墓葬的清理和碑文的詳細解讀才能最終確定。
如此簡陋的墓坑中埋葬的竟然有可能是一位帝王,簡直不可思議!重慶市博物館重新抽調力量一面搶救回收已經散失的文物,一面繼續對墓葬殘存部分進行細致的考古發掘。
這是一座長方形豎穴石坑墓,東西長5.4米,南北寬3.5米,考古工作人員并沒有發現墓道,看來這位大夏皇帝也是夠寒酸的,墓坑中的填土共有九層,而填土之下正是墓主人的棺槨,外槨由香榧木制成,保存還算完整,而那通石碑則豎立在木槨之前。
關于墓主人的身份,碑文給了我們答案,這是用一塊青砂石鑿成的石碑,通高145厘米,寬57厘米,厚23 .5厘米,碑額刻“玄宮之碑”四個篆體大字,碑文共34行,1000余字。
從內容專家們得知墓主人叫明玉珍,是大夏的開國皇帝,在位六年,死于天統四年,廟號太祖。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曾經世代務農的明玉珍早已成為了農民起義軍紅巾軍的上將軍統兵都元帥,在奉命西征四川之時,趁元朝守軍內訌占領了重慶,一時風光無量。
農民起義軍固有的狹隘思想使得紅巾軍內部也是矛盾不斷,1360年,陳友諒弒殺徐壽輝后自立為帝,建立大漢政權,這引起了明玉珍的不滿,恥于陳友諒的所作所為,遂在重慶自立為“隴蜀王”,后又建立大夏政權,定都重慶 ,開啟了明氏父子在四川四十一年的割據……
可是堂堂一個開國皇帝,為什么連個像樣的帝陵都沒有?墓葬的形制甚至還不如普通的貴族,陪葬品也是少之又少。
專家們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元末明初,由于社會動亂、生產力低下,農民政權并沒有財力和物力去營建大規模的皇陵,所以這座簡單寒酸的墓葬倒也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隨著清理工作的繼續進行,新的疑問又出現了。
內棺中除了殘存的一些絲織品外再也沒有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了,但奇怪的是考古工作人員在其中并未發現墓主人的尸骨。
起初大家都認為可能是因為年代久遠、墓室密封不好尸骨早已朽爛無存,但仔細清理后考古工作人員竟連毛發都未找到,如果說是全部腐朽掉,可是墓中保存下來的各種絲織品卻又無法解釋,令考古工作人員大傷腦筋。
翻閱大量的史籍和對碑文進行詳細解讀后,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斷:這會不會是一座衣冠冢?
從碑文來看明玉珍死于1366年2月6日,同年9月6日葬于睿陵,中間相隔7個月之久,這期間還要經歷重慶夏季的酷暑天氣,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尸體確實很難保存下來,那么就很有可能秘密發喪提前下葬。
至于“睿陵”則很有可能是做給各方勢力來看的,因為在明玉珍死后朝廷便發生了內訌,大夏政權已經外強中干,舉行大型的國葬或許是一種秀肌肉的做法。
不過這僅僅只是一種推斷而已。
姑且不管“睿陵”是衣冠冢還是歸葬地,值得一提的是《明史》記載:“葬玉珍于江水之北”,也就是說明玉珍的墓肯定是在重慶長江以北的這個范圍內的。
明玉珍死后,他十歲的兒子明升繼承了王位,五年之后同為紅巾軍出身的朱元璋派兵入川討伐大夏政權,明升開城投降,朱元璋卻并沒有殺他,而是封為“歸義侯”遷往高麗。
明升及其后人在朝鮮半島上開支散花,如今已經傳了20多代,形成了一個四萬多人的族群,明玉珍也是公認的朝鮮半島明氏的祖先。
1982年3月,重慶織布廠擴建,工人意外的挖出了一座古墓,原以為只是普通的明清墓葬,不曾想,墓中居然出土了一件金燦燦的絲質袍服,更令人震驚的是,經鑒定,這件袍服居然是“龍袍”!
當年,重慶一織布廠擴建,突然,挖掘機挖出了一塊巨型石頭,而石頭之下竟是一座古墓!
很快,專家們就來實地考察了,只不過,一開始,他們以為這只是普通的明清墓葬,并未加以看管。
直到幾天后,一群小孩子的發現,讓這個墓葬有了驚人的逆轉!
當時,一群孩子在古墓旁玩耍,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發現了一件金燦燦的衣袍,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動手撕起了衣服,想看看結不結實。
不曾想,雖然衣服被他們撕破了,但是,顏色卻變成了黑色。
一想到,這是古墓里的衣服,還突然變成了黑色,幾個孩子嚇得臉色慘白,趕緊把衣服扔進了土堆里,撒腿就跑。
之后,干活的工人也沒怎么留意,衣服就隨著土渣,一起被送到了垃圾場。
湊巧的是,一專家剛好在附近辦事,聽聞此事,大驚失色,出于職業慣性,趕緊跑到垃圾場,試圖找到那件破爛衣服。
于是,在工人的幫助下,衣服找到了,雖然看上去破爛不堪,但是專家卻如獲至寶,興奮的抱著衣服,回到了文保局。
這件衣服,無論從成色還是質地,都是上上品,更重要的是,透過上面隱約可見的花紋,專家推測,這很有可能是一件龍袍!
那出土龍袍的古墓怎么可能是普通的明清墓葬呢?
想到這,專家們趕緊組織了一只考古隊,開始了深入挖掘。
古墓雖然不大,但是位置很講究。兩面臨江,背靠寶蓋山,封土層之下,居然有9層填土,而且所用的沙石,木炭都是防水防腐的,外槨由名貴的香榧木整板制成,內棺用的是柏木。
詭異的是,在棺木里面,并沒有發現遺骸。所以,專家推測,這有可能是一座衣冠冢!
值得一提的是,在墓葬中,出土了金碗、銀錠,還有旌旗、畫幡、幾件錦緞被面和多種絲質衣料之外,竟然還有3件龍袍,如果加上被撕掉的這1件,那么,總共就是4件龍袍。
用這么多的龍袍陪葬,難道墓主是帝王之家?
令人疑惑的是,重慶地區可從沒聽說過有帝王陵!
就在專家們爭論不休的時候,一塊墓碑的發現,給出了答案!
透過碑首上的“玄宮之碑”,加上碑文上的字,專家們得知,墓主人叫明玉珍,是重慶歷史上的帝王,元末明初,西南地區大夏國的開國皇帝!
明玉珍,祖上世代務農,但他本人頗有遠見。后得徐壽輝賞識,冊封其為征虜大元帥。
1360年,徐壽輝死于部下陳友諒之手,明玉珍與陳友諒恩斷義絕,命部將駐守夔門,后自立為王,建國大廈。
之后,效仿周制,設立六卿,實行分田制,減免稅收,讓川蜀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在位期間,與明太祖朱元璋,來往密切,睦鄰友好。然而,好景不長,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繼位,朱元璋勸降遭拒,直接派湯和大軍壓境,大夏潰敗。
顧念舊情,朱元璋并未斬殺明升,而是將其遣送朝鮮,封為歸義候。后來,明升便在朝鮮半島,娶妻生子,時至今日,明氏后人已有4萬余人。
1993年,明氏后人得知,明玉珍陵墓現世,便自發組織宗親后代,回鄉祭祖!
此次,明玉珍陵墓的發現,意義重大,出土的文物,對研究四川當時的經濟發展和紡織技術,具有珍貴的價值,目前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歷史# #考古#
1982年,位于江北嘴附近的重慶織布廠正在擴建廠房。當挖掘機挖到一半時,突然被一塊兒巨石擋住了去路。工人們把巨石搬開一看,居然是一座古墓。當時,一些好奇的孩子圍了上去,看到了一件金燦燦的衣服。
孩子們聽大人們說起過這座古墓,大約有兩三百年歷史了,為什么這件衣服卻像新的一樣鮮艷奪目呢?他們好奇心頓起,想試下這件衣服是否結實,于是紛紛動手撕扯起來。
雖然沒有像他們預想的那樣撕扯成碎片,但一會兒這件衣服卻開始慢慢變黑了。他們覺得很掃興,就隨手就把它扔在地上。工人們也沒有留意到這件衣服有什么異樣,干脆連土渣一起裝車運送到了垃圾場。
但博物館工作人員聽到這個消息時瞠目結舌,他們敏感到這件衣服非同尋常。于是,他們匆匆趕到垃圾場翻找。費了好大勁兒,他們終于找回了那件變黑的衣服,它此刻已經破爛不堪。
幸好,當地人一般認為S人的衣服不大吉利,輕易不會要,所以才讓這件衣服“幸免于難”。
雖然這件衣服破損嚴重,但他們卻如獲至寶。他們從質地、顏色和隱約可見的花紋來判斷,這很可能是一件龍袍!
出土龍袍的墓葬怎么可能是普通的小墓?
上面的領導聽到匯報后,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視,他們一邊通知警方前往古墓值守,追查、回收可能散落出去的文物;一邊成立了一支專門的考古小組,對古墓抓緊發掘。
考古隊發現,這座墓規模雖然不大,但位置非常講究,背靠寶蓋山,兩面臨江,視野開闊,氣勢不凡;從封土層往下,足足有9層填土。經過嚴格防水防腐處理;棺槨雖然已被破壞,但依然能看出規格不凡。
外槨由名貴的香榧木整板制成,出土時仍然色澤如新,隱約散發出香氣。
內棺用的是柏木,形制與外槨基本一致,令人奇怪的是,里面并未發現遺骸。據此,有人推測這是一座衣冠冢,但也有人認為尸骨可能完全腐化了。
至于出土器物,除了墓葬剛被發現時,被博物館人員帶走的一只金碗和兩枚銀錠外,考古人員還從內棺里提取到了一幅赤黃斜紋綾地的旌旗、一幅淡黃云風紋緞地的畫幡、幾件錦緞被面和多種絲質衣料。
最重要的是,出土了3件龍袍,算上之前被損毀的那件,竟然一共有4件!
?
用這么多的龍袍陪葬,這位墓主人,難道是一位帝王?
可令人疑惑的是,重慶地區從未聽說過有帝王陵!
就在人們對此墓的來歷議論紛紛時,一塊石碑被發現了。
這是一塊青石制成的石碑,被發現于外槨附近,通高1.45米,寬0.57米,碑首刻有“玄宮之碑”四個大字,下書1004字碑文。
從文字內容人們得知,此墓主人叫明玉珍,是元末明初西南地區大夏政權的開國皇帝,也是重慶歷史上第一位帝王。
史書上關于明玉珍的記載并不少見,但缺實證。這座石碑的出土,為研究明玉珍提供了寶貴的實證資料。
明玉珍,名瑞,湖北隨縣人,出生于1329年,世代務農為業,從小忠孝仁義,在鄉鄰中威信極高。“身長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以信義為鄉黨所服”。
1351年,全國各地人民紛紛起兵反元。為求自保,明玉珍召集1000多位鄉勇在青山結寨固守。
1353年冬,徐壽輝稱帝,使人招降明玉珍:“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之”。迫于無奈,明玉珍引眾歸降徐壽輝,任統兵征虜大元帥,隸屬于倪文俊部,駐守沔陽。
明玉珍作非常戰英勇,在與元將哈麻禿作戰時右眼被流矢射中,傷愈后右眼失明,因此又被稱為“明眼子”。
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身在四川的明玉珍得知消息后,迅速與陳友諒劃清界限,命部將駐守夔門,與之斷絕往來,自稱隴蜀王。后來受謀士劉楨等人擁立為帝,在重慶為徐壽輝立廟,廟號世宗。由此可見其忠義。
1362年,明玉珍建都重慶,國號大夏,取自“恢復華夏正統”之意,效仿周制設六卿,在地方上實行屯田制,同時減免稅收,讓川蜀民生得以恢復和發展。
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常年勞累與征戰,明玉珍在位只有4年,就病逝了,享年38歲。隨后,由年僅10歲的兒子明升即位,妻子彭氏一同聽政。
朱元璋勸明升投降,明升初時不肯。朱元璋派大將湯和、廖永忠、傅友德征討。很快,大夏內部紛爭四起,國勢漸衰,最終明升選擇了投降。大夏國的歷史終結。
因為明玉珍家族的忠義,朱元璋念及舊情,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將其封為歸義侯,遠派至高麗。
明升到扎根下來,娶了高麗尹熙王之女為妻,生有四子,時至如今,其后裔已達到40000多人,廣泛分布在韓國各地。
1993年,明玉珍的第24代孫明在律通過報紙得知先祖的墓葬被找到了,激動萬分,迅速組建祭祖團,申請返回故土重慶祭祖。
又過了兩年,申請得到有關方面批準,終于踏上祖輩生活與征戰的這片土地,圓了明氏子孫持續了幾百年的尋根夙愿。落葉歸根,是每個華夏子孫魂牽夢繞的事,明氏家族也不例外,確實令很多人淚飛如雨。
1982年3月30日,重慶織布廠擴建施工中挖到了一些木炭和粘土,混雜著雞蛋大小的鵝卵石,繼續挖了幾米后,一局棺木赫然出現在了人們眼前,工頭馬上命令停止施工,將情況上報給了文保局和警察局
接到報告后,工作人員隱約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大收獲。很快就到了現場。從現場來看,這似乎只是一個普通的長方形墓坑。似乎價值不大,考古人員大失所望,準備要離開。現場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然而后來發生的事情讓所有人扼腕。
?
當夜凌晨,有兩個膽子大的小孩,來到了這個古墓旁邊,他們聽說只要在古墓旁邊呆一個晚上就能無所不能。其中有個小孩竟然把棺木鑿出了一個大洞,甚至還把手伸了進去。竟然抽出來一件衣服,而且還帶著濃濃在中藥味。不久兩個孩子就聞到了一股腐爛的味道,就趕緊把衣服扔掉了。
幾天后,當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再次來到這里時,聽附近的小朋友聊到了這件事,一時間慌了神,就趕緊跑到回收站開始找這些衣服,因為那很有可能是十分寶貴的文物。不久在這位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終于把這件衣服找來回來,這竟然是一件龍袍!這個不起眼的小墓很有可能隱藏著巨大的秘密。
文物局的領導一聽說這個消息,立即對這個墓地重視了起來,馬上成立了專家小組,一邊對這個墓穴進行進一步的勘測,一邊對于可能丟失的文物做一個搜尋。并且對這座墳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然而就在繼續施工中,秘密又在陸續的被發現,工人們挖到了一塊石碑,石碑全部出土后,果然這是個一個皇帝的墓穴。這個皇帝就是元末時期重慶大夏國皇帝——明玉珍
這個墓的規模很小,但是也五臟俱全。首先它的選址在了背靠寶蓋山,兩面都是江水,是一塊風水寶地。雖然沒有墓道,但是足足封了九層土。不僅有砂石層,木炭層。還有三層合土和石灰漿,這樣就確保了墓棺具有足夠的密封性,保證了墓主人的不會腐化。整個棺木由名貴的香榧木構成,厚度達到了足足八厘米。即使出土后,也依然散發著淡淡的香氣。
?
因為這個棺木的前期保護極差,這就給工作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很多的困難,現場被多次破壞。而且棺木在打開后,被沒有看到墓主人,很有可能實在開鑿的過程,人們破壞了防腐環境,導致墓主人的遺骸在短時間內就消失了。
經過專家們的繼續勘測,他們在棺木的夾層中找到了幅赤黃斜紋綾地的旌旗、一幅淡黃云風紋緞地的畫幡、幾件錦緞被面和多種絲質衣料,并且一共出土了四件龍袍。還有一個旗幟上寫著“太祖”二字。有此可見,這確實是一座帝王的墓穴。
?
在警方的后續追繳中,這座墓地又有兩件棺帷、九件被褥、九件衣物被找到。但是由于破損實在嚴重,根本無法辨認。甚至有兩件龍袍也無法修復。但是還是被博物館收藏。另外還追回了三件金器。?
很據史料記載,明玉珍,湖北省遂縣人,1330年出生。原來姓閔。后來改姓明,原因是他參加了紅巾軍,信仰明教。1351年,各地開始反抗元朝。為了保護自己的家鄉,明玉珍帶領1000多個同鄉建立了據點。不久,他加入了徐壽輝創辦的義軍,并擔任重要職務。徐壽輝去世后,明玉珍為徐壽輝發喪后,于重慶稱帝,建立大夏,因為以前都是紅巾軍,所以和朱元璋關系極好,共同對付陳友諒。
?
?
1368年,朱元璋消滅了自己最大的兩個敵人,此時明玉珍已經因病去世,他的兒子拒絕投降朱元璋。無奈之下,朱元璋派軍隊討伐。不久,大夏亡國,明玉珍的兒子投降。一家人被押到了南京
?
為了展示皇威,朱元璋將當時只有十幾歲的明升流放到了高麗,但是明家卻在高麗扎下了根。到1940年,明家已經有四萬多人,甚至還成立了專門的組織來祭奠自己的先祖,在批準下,明家后裔還申請了訪問團回訪了自己家鄉
自此開始,明氏大宗會每年組團來此祭祖,迄今從未間斷。也許是對故土的一種情緣和感激,也真是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對于家鄉共同的思念
1982年3月30日,重慶市江北區上橫街一處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座古墓,施工人員暴力地鑿毀古墓中的槨室,掀翻了內棺的棺蓋,從中拽出了幾件絲織袍服,又順手摸走了一只小金杯、兩枚小銀錠……
古墓的發現起初并沒有引起施工隊的重視,基建工程照舊按計劃進行,直到墓中露出了一通石碑后,施工隊覺得事情似乎沒那么簡單,這才將發現古墓的消息才被上報給了重慶博物館。
由于墓葬形制和結構都十分簡陋,博物館和區文化館的專業人士經過先后兩次的現場勘查,最終認定這應該是一般的清代墓葬,草草收場,并沒有留下專人在現場值守。
棺槨和一些棺中的絲織品也沒有及時地清理保護,當時的專業人士并沒有覺得這些東西有多大的價值,做出了不予收存的錯誤處理,直接導致了文物不同程度的散失和損毀,而無人看管的石碑也被隨意拓印。
這時候不難看出,古墓的最終結局似乎就只有一個:被夯筑進廠房的地基之中,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太可惜了。
事情的轉折正是因為那些碑文拓片,有上級文化局領導在檢查工作時得知古墓出土的石碑被瘋狂地拓印,立即要求文化館向上級主管部門詳細匯報,而最終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的則是碑文中“大夏太祖欽文昭武皇帝”幾個字。
中國歷史上稱作“大夏”政權有好幾個,但歸葬于重慶的開國皇帝似乎就只有那么一個,不過這一切還得通過墓葬的清理和碑文的詳細解讀才能最終確定。
如此簡陋的墓坑中埋葬的竟然有可能是一位帝王,簡直不可思議!重慶市博物館重新抽調力量一面搶救回收已經散失的文物,一面繼續對墓葬殘存部分進行細致的考古發掘。
這是一座長方形豎穴石坑墓,東西長5.4米,南北寬3.5米,考古工作人員并沒有發現墓道,看來這位大夏皇帝也是夠寒酸的,墓坑中的填土共有九層,而填土之下正是墓主人的棺槨,外槨由香榧木制成,保存還算完整,而那通石碑則豎立在木槨之前。
關于墓主人的身份,碑文給了我們答案,這是用一塊青砂石鑿成的石碑,通高145厘米,寬57厘米,厚23 .5厘米,碑額刻“玄宮之碑”四個篆體大字,碑文共34行,1000余字。
從內容專家們得知墓主人叫明玉珍,是大夏的開國皇帝,在位六年,死于天統四年,廟號太祖。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曾經世代務農的明玉珍早已成為了農民起義軍紅巾軍的上將軍統兵都元帥,在奉命西征四川之時,趁元朝守軍內訌占領了重慶,一時風光無量。
農民起義軍固有的狹隘思想使得紅巾軍內部也是矛盾不斷,1360年,陳友諒弒殺徐壽輝后自立為帝,建立大漢政權,這引起了明玉珍的不滿,恥于陳友諒的所作所為,遂在重慶自立為“隴蜀王”,后又建立大夏政權,定都重慶 ,開啟了明氏父子在四川四十一年的割據……
可是堂堂一個開國皇帝,為什么連個像樣的帝陵都沒有?墓葬的形制甚至還不如普通的貴族,陪葬品也是少之又少。
專家們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元末明初,由于社會動亂、生產力低下,農民政權并沒有財力和物力去營建大規模的皇陵,所以這座簡單寒酸的墓葬倒也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隨著清理工作的繼續進行,新的疑問又出現了。
內棺中除了殘存的一些絲織品外再也沒有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了,但奇怪的是考古工作人員在其中并未發現墓主人的尸骨。
起初大家都認為可能是因為年代久遠、墓室密封不好尸骨早已朽爛無存,但仔細清理后考古工作人員竟連毛發都未找到,如果說是全部腐朽掉,可是墓中保存下來的各種絲織品卻又無法解釋,令考古工作人員大傷腦筋。
翻閱大量的史籍和對碑文進行詳細解讀后,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斷:這會不會是一座衣冠冢?
從碑文來看明玉珍死于1366年2月6日,同年9月6日葬于睿陵,中間相隔7個月之久,這期間還要經歷重慶夏季的酷暑天氣,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尸體確實很難保存下來,那么就很有可能秘密發喪提前下葬。
至于“睿陵”則很有可能是做給各方勢力來看的,因為在明玉珍死后朝廷便發生了內訌,大夏政權已經外強中干,舉行大型的國葬或許是一種秀肌肉的做法。
不過這僅僅只是一種推斷而已。
姑且不管“睿陵”是衣冠冢還是歸葬地,值得一提的是《明史》記載:“葬玉珍于江水之北”,也就是說明玉珍的墓肯定是在重慶長江以北的這個范圍內的。
明玉珍死后,他十歲的兒子明升繼承了王位,五年之后同為紅巾軍出身的朱元璋派兵入川討伐大夏政權,明升開城投降,朱元璋卻并沒有殺他,而是封為“歸義侯”遷往高麗。
明升及其后人在朝鮮半島上開支散花,如今已經傳了20多代,形成了一個四萬多人的族群,明玉珍也是公認的朝鮮半島明氏的祖先。
少年時代讀魯迅的文章,知道了紹興這個地方,紹興的“魯鎮”的卻處處充斥著孔乙己、祥林嫂、阿Q、閏土的鄉土風情以及黑瓦粉墻,這個地方叫做柯橋。
江南有很多古鎮,大小不同,形色各異,而柯橋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大型古鎮,在上世紀30年代,僅一條柯橋老街就分布著酒坊、茶館、米行、染坊、肉鋪等店鋪多達近700家。去那里一趟,怕是要逛上一天了。
柯橋的文化底蘊也很深厚,大禹治水“冠掛不顧、履遺不躡”的故事就發生在此;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勝吳國也源于此,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也曾于這會稽山中潛心專研“心學”,最后葬于蘭亭南2里處的仙暇山莊。
當然,在這里也有很多美食,你一定想象不到,在柯橋最有名的就是紹興臭豆腐與韓國泡菜、印度咖喱。
這個和柯橋的營商環境有關,因為柯橋的對外出口商品主要面向東亞、中亞等地,僅印度商人,柯橋就有3000多名,外國商人多,外國料理也就漸漸多了起來,當然,其中最為豐富的要數韓料和印度菜了。
和其他城市比起來,柯橋顯然是個“混搭風”,營商環境好,文旅也不差,在這里開展過安昌臘月風情節、王壇虞舜文化節(舜王廟會)、王壇梅花節、稽東香榧文化旅游節、漓渚蘭文化節、夏履春筍節等地域特色文旅活動。
不知道大家喜歡這樣的柯橋嘛
#中國柯橋 布履不停#
諸暨人為什么不喜歡承認說自己是紹興人?
1、經濟獨立且自信
百強縣市排名,諸暨名列前茅,2018排名13。浙江境內,也就僅次慈溪義烏。其中,民營經濟極強(什么意思?直白點---老板多),光洋襪、香榧、珍珠、五金這幾項產業,就夠吹牛逼了。
所以,諸暨人整體有錢(不包括我,我屬于諸暨窮人)。
不僅是經商的老板極多,市民的消費觀念超前而且消費能力高(我用了好聽的詞來描述),對應的城市建設也不差(不要抬杠,諸暨市區確實一般,但是放眼諸暨各個鄉鎮的基礎建設、道路交通,足可以吊打大部分國內縣市)。
因此,經濟上,從大到小,上至上層財政,下到個人民生,諸暨人很自信,對所謂上頭的紹興和同級別的嵊州、新昌等兄弟們,依賴性和認可性也就低了。
2、行政屬性,省轄縣級
這個事情,是最近看縣志的時候才感受到的。建國后,也就是爺爺輩的時候,諸暨有過省直轄,改屬過金華專區,也改過寧波專區,后又改歸紹興專區。直到1989年正式撤縣立市,屬省轄縣級市,紹興代管,一直到現在。
所以,哪怕從行政屬性上來講,諸暨確實優先說自己是諸暨人勝于說是紹興人。
3、生活日常,習慣使然
浙江多山,所以對應的文化交流,人口流動,商業行為,均受到了地里的限制。
直接上圖:
看出點門道了嗎?諸暨人去紹興,可不比去杭州或者金華義烏來得更為方便。何況,杭州市場更大,義烏市場更近。所以,光日常的商業行為上,諸暨人更多會去杭州或者義烏東陽。更不用說,長期養成的風俗習慣、脾氣民風上的差異。
就諸暨土話,我就感覺獨樹一幟,老被大學同學誤以為我在說日語。。。
至于說到脾氣,想起以前在杭州西站等回家的車,時間到了車還沒來,有人直接說,等下先吵起來的肯定是諸暨人。諸暨木卵,可見彪悍。。。
綜上,認同感其實是一件長久潛移默化的事情。諸暨人不承認自己是紹興人,這句話太過絕對,也太生硬了。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諸暨,你問蕭山人,桐廬人,義烏人,上虞人,都有這個習慣問題。說到底,也是對家鄉的自信。
本文香榧木(香榧木一立方多少錢)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40502.html發布于 2024-05-04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