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筑場泥鏡面平(新筑場泥鏡面平全詩賞析)

摘要: 我父親是位追求完美的農(nóng)民,干農(nóng)活用的家把什兒,向來置辦得齊齊全全,大小物件應(yīng)有盡有。街坊鄰居誰家干活兒缺什么家什兒,都會到我家借。合作化后,大的農(nóng)具如犁具、耙、耢、耬、小推車等,都...

我父親是位追求完美的農(nóng)民,干農(nóng)活用的家把什兒,向來置辦得齊齊全全,大小物件應(yīng)有盡有。街坊鄰居誰家干活兒缺什么家什兒,都會到我家借。合作化后,大的農(nóng)具如犁具、耙、耢、耬、小推車等,都交給了生產(chǎn)隊,小農(nóng)具則放在家里,以備自用。


父親仙逝已近二十年了,老家再無人種地,這些農(nóng)具便存放在閑置的東廂房里。有的掛在墻壁上,有的倚在墻角,有的碼放在木架或地上。數(shù)一數(shù),總共有60余件,大體可分為鐵制類、木質(zhì)類、條編類、牲口裝備和繩類等。它們見證過先輩成年累月的辛勤勞作,說它們是中國北方農(nóng)耕文明的一個縮影,大約并不夸張。

鋤頭帶水又帶火

三叉镢、二齒鉤、板镢、長柄鍬、小鍬、洋鎬、錛頭等,都是用于刨土的農(nóng)具,但功用不同。三叉镢有三根長镢齒,主要用來刨地、刨地瓜、刨花生等。二齒鉤有兩根較粗的長镢齒,主要用來刨較硬的生土。板镢的镢頭是又寬又厚的鐵板,洋鎬鎬頭一頭扁一頭尖,二者主要用于刨硬土、凍土、有亂石的地塊或酥石硼。長柄鍬比板镢頭兒小,主要用來在暄土中耠溝(耠,huō)、刨坑、起臺、復(fù)土等。小鍬柄短輕便,用來刨苞米、高粱等,用一只手掄即可。

錛頭并非木匠砍木頭的工具,而是一種不常見的農(nóng)具,只有少數(shù)人家備用。前頭安一個小型犁鏵,刨出的土坑比镢頭刨得寬大。夏季農(nóng)戶拆炕時,用換下來的煙熏土墼(jī)做追肥,要用錛頭刨坑。

鋤是中耕農(nóng)具。俗話說:“鋤頭帶水又帶火。”莊稼鋤過之后,不僅除去雜草,而且能疏松土壤,既防澇又抗旱。

鐵耙用于平整土地,也用它把糞肥搓細(xì),用作刷糞;糞叉是拾糞用的工具;大抓鉤用于捯糞,小抓鉤在秋天復(fù)收時用來捯花生;小鐃類似小型鋤頭,其木柄很短,在田里蹲著間苗時用它松土;就連小小的鐵鏟也有用處,移菜苗、剜野菜非它莫屬。鐮刀,分草鐮和柴鐮兩種,草鐮用于收割莊稼和割草,柴鐮用來砍柴、割條子。

一夜梿枷響到明

一根木頭也能當(dāng)農(nóng)具?是的!它們是抬東西的杠子、挑柴草和莊稼的扁擔(dān),以及挑水的擔(dān)杖,少了它們,很多農(nóng)活兒就沒法干。

杠子抬的都是重東西,不能打彎,必須用很結(jié)實的硬木做。我家這根杠子是爺爺年輕時置辦的,已經(jīng)用了100多年了,磨得光溜溜的,還是那么硬朗。扁擔(dān)和擔(dān)杖要用有韌性的木頭做,如洋槐木,挑著擔(dān)子走起來兩頭顫,格外輕松。扁擔(dān)用來挑莊稼、糧食、柴草等;擔(dān)杖兩頭有鐵鉤,是挑水的專用工具。

木叉、木锨、梿枷(枷,方言讀jìng),都是打谷場上的用具。木叉有兩股小叉和三股大叉之分。打場時用小叉翻倒,并收攏秸稈;垛麥秸垛時用大叉挑,挑起的量大,趕工。

梿枷是一種古老的脫粒農(nóng)具,由一個長柄及前頭五六根竹條或木條組成的拍板構(gòu)成。揮動長柄,長方形拍板繞軸轉(zhuǎn)動,拍打谷物使其脫粒。

梿枷起源歷史悠久,據(jù)春秋左丘明《國語·齊語》記載,早在公元前七世紀(jì),我們的祖先齊國人便使用梿枷打麥,當(dāng)時稱“枷”或“柫”。唐人顏師古《注漢書》:“柫音佛,以擊治禾,今謂之梿枷。”可見,梿枷之稱謂距今至少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宋代詩人范大成《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梿枷響到明。”描繪的便是人們用梿枷拍打谷物的情景。

木锨用來揚場。谷物脫粒后,籽粒與碎秸稈混在一起,在上風(fēng)頭將混有雜物的籽粒揚起,重的籽粒就近落下,輕的雜物隨風(fēng)飄到遠處。

竹耙是摟草的農(nóng)具,長木柄前安一個耙頭,耙頭由十幾根較窄的長竹條組成,竹條前頭有彎鉤。使用久了彎鉤會磨損,需定期用油燈烤著竹條把彎鉤拉大,俗稱“揄耙”。

墼掛用于脫(也有寫作“拖”)土坯壘炕或間房壁,當(dāng)?shù)胤Q土坯為土墼。墼掛分大小兩種,小墼掛用來脫壘墻的小墼,大墼掛用來脫鋪炕面的大墼。為結(jié)實起見,脫大墼掛時,中間要加兩根木棍,稱墼筋。

點葫蘆是農(nóng)用最原始的播種器,上部一根木柄,中間一個開口的葫蘆,葫蘆下通一根中空的木棒,木棒下端有漏孔。播種時,左手提著盛有種子的點葫蘆,右手用小木棍輕輕敲打下端木棒,種子便從孔中流到耠溝里。古代,耬犁是先進的播種機,由西漢時期趙過發(fā)明,而點葫蘆的歷史比耬犁更悠久。

苞米擦和苞米錐是兩種小型脫粒器具。苞米棒晾干后,剝苞米粒全是手工操作,先用苞米擦或苞米錐,把棒上的苞米粒“穿”掉幾行,然后再用手把粒全部剝凈。

笸籮圓,簸箕方

大馱簍和小馱簍是專為牲口搬運備用的工具。大馱簍用來裝運地瓜、苞米棒子、高粱穗和谷穗等,也用于出門走親戚。大馱簍放在牲口背上,婦女坐在中間,兩邊筐里放孩子,丈夫跟在后背趕腳,這曾是老家常見的一幕。

小馱簍用來送糞和斂泥,泥用來墊欄漚糞、脫墼;也用于裝運沙石等沉重之物。

裝簍為條編四方體,周匝有孔,容積大且輕便。上山拾草時,割的草用繩子捆,刨的草和用耙劃拉的草,則用裝簍盛。小時候,剜菜拾草是我的主活兒,若哪天貪玩,草拾得少,就耍個小聰明,裝簍里面用樹枝支空著,上面蓋一層草,再用草把周匝的孔堵好,蒙混過關(guān)。

偏簍呈長方體,綁在小推車上一邊一個,能裝很多東西;扁簍有系兒,下地收莊稼和趕集,可拐在胳膊上;糞簍用糞叉撅著拾糞用;刷糞筐呈圓形,播種需集中施肥時,吊掛在胸前,往莊稼溝里刷糞。

抬筐呈圓形,體積較大,兩邊有繩系,用于抬糞、抬土等。村里修擋壩、修水庫時,抬筐最有用,搬運土石全靠它。

“笸籮圓,簸箕方,三春沒有一秋忙。五谷雜糧搬上場,忙壞隔壁二大娘。”這是我們小時候掛在嘴上的順口溜。笸籮用來盛糧食,簸箕用來扇糧食,篩子用來篩糧食。笸籮、簸箕是用柳條編制的,篩子是用竹篾編成的。

草苫子是用麥秸打成的,用它蓋在收獲上場的莊稼垛、糧食囤或草垛上,以防止雨淋。接子是用胡秸(高粱秸)篾編制成的,窄而長,糧囤盛滿后,用接子在上部繞圈,可增加糧囤容量,繼續(xù)往里裝糧食。

驢套脖子牛夾板

驢屜。屜,古時為鞋墊,后也指物體上片形的附件,如馬鞍墊子等。《宋史·輿服志一》:“馬有金面……青繡屜,錦包尾。”驢屜其實就是驢鞍,放在驢背上便于馱東西。

驢籠頭是戴在驢頭上便于拴韁繩的物件;驢籠嘴是用鐵絲編制的小圓筐,套在驢嘴上,以免它干活時偷嘴;驢捂眼是拉磨、壓碾、打場時,給驢戴的眼罩,以免它轉(zhuǎn)圈兒發(fā)暈。

驢套是驢拉套時作牽引的物品,使用時與驢套脖搭配。套脖又稱套包,拉套時套在驢脖子上,用皮革或布制成,內(nèi)裝棕子(絲)、舊棉花或糠等,有的地方稱“格拉”。電影《武訓(xùn)傳》中,武訓(xùn)為辦義學(xué)給人推磨募捐,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墊磨道。”

家鄉(xiāng)農(nóng)村有句順口溜:“張家長,李家短,七個碟子八個碗;梁山好漢楊家將,驢套脖子牛夾板。”描述的是農(nóng)村街頭一道獨特的景觀:一幫老頭兒或婦女,閑來無事坐在樹蔭下乘涼,或坐在墻根下曬太陽,沒有固定的話題,往往南朝北國,東拉西扯,漫無邊際地閑聊天。

牛沒有籠頭,而是兩塊長條木板穿上繩,套在牛頭上,稱牛夾板。牛拉套的用具稱牛綆(gěng),牛綆前安一個牛槅(gé),放在牛脖子上后部拉套。

史料載:“槅,車軛,駕車時套在牛頸上的曲木。”《釋名》:“槅,扼也,所以扼牛頸也。”張衡《西京賦》:“高旅聯(lián)槅,隱隱展展。”有的地方稱牛槅為牛梭子。

繩子也有幾種。拘繩是捆莊稼和柴草用的,前頭一個小木鉤,稱拘,繩子捆緊后在拘上系扣。最粗的繩子是井繩,又稱水繩、綆繩。成語“綆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任務(wù)重大,難以勝任。我家的井繩用稻草擰成,約一小把粗,前頭一個大木鉤,主要用來向地瓜井里運貨或向上提地瓜,有時也用于淘井時提水。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指的就是它。

架繩與架子、架鎖是一套。架子是牲口搬運莊稼用的,上面有兩個橢圓形木塊,中間有孔,可穿繩捆綁莊稼,相當(dāng)于滑輪,稱作架鎖。架繩用火麻軋成,再用現(xiàn)剝的刺猬皮內(nèi)面擦磨上油,反復(fù)曬、擦,使其結(jié)實耐磨。

其它繩子與牲口是配套的。牽牲口用的是韁繩。撇繩最長,用于牲口在田里耕作拉套,一副兩根,前頭拴在牲口籠頭兩邊,后頭扯在駕馭者手中,為的是控制牲口,調(diào)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