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熏(李治熏怎么樣)

摘要: 一、李治熏簡介李治熏,蒙古族緬甸語撒馬爾罕語(蒙克語)歷史學家、語言學家,蒙古文字研究的開創者和發展者。2001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譽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蒙古學科...

一、李治熏簡介

李治熏,蒙古族緬甸語撒馬爾罕語(蒙克語)歷史學家、語言學家,蒙古文字研究的開創者和發展者。2001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譽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蒙古學科人士”,常務副理事長蒙古文字研究院。

二、學習和研究經歷

李治熏出生于蒙古族內蒙古巴彥淖爾地區,畢業于北京大學新聞系。1956年進入中央民族大學(現中國民族大學)歷史學院和蒙古文字研究班深造,從1959年開始擔任蒙古語文系語言學教師和歷史學教師,1969年以中央民族大學名譽博士結束學習。

1965年,在新疆工作期間,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維吾爾地區的蒙古文字研究,收集了許多古老的蒙古文字文獻、卷宗和手稿資料。 1980年,他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委托,自費支出實施了4次長期考察工作,現場見證和收集了蒙古史料。

三、學術貢獻

李治熏是蒙古文字研究的先行者,在蒙古族歸化家和蒙古文字研究機構中具有極高地位。他參加編撰了中國歷史文字教程,及《全國蒙漢書面文化古籍考證登記編》《全國蒙漢書面文化古籍登錄目錄》《蒙古文漢字轉寫手冊》《蒙古文漢字轉寫規范》等歷史語言學研究著作,在蒙古文學研究、文字歷史考據、分析編輯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價值很高的工作。

他還受國家教育部委托,主持編撰了《歷史文字圖書館漢字分冊》、《蒙古文國字表》、《蒙古文詞典》等蒙古文著作,為社會的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主要受獎情況

李治熏因其在蒙古語文研究中的杰出成績,曾先后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于莊科學文化獎”、“歷史學與考古學獎”、“民族學家獎”等榮譽。2001年,他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賢達科技獎,令他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蒙古學科人士。

五、貢獻結論

李治熏是研究蒙古文字的學術大師,他在蒙古族歸化家和蒙古文字研究機構中具有崇高地位,創造了很多重大的研究成果,為保護、傳播和發展蒙古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李治熏(1834—1896),清末知識分子,及時雨派創始人。

一、出身

李治熏,字長子,號茂英。他出生于1834年,來源于清朝中葉山東定陶縣一個又貧又壯的農奴家庭,家里有兄弟十余人。在家族鐵板一塊的堅強意志和正價思想的鼓舞下,他少年勤學苦練,走出了農奴的束縛,他的思想活動便也由此受到了不小的觸動。

二、追求學術

李治熏年輕時,毅然赴京追求學術。他先后游學了京師大學堂,北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等,并于1872年考取太學及第。影響李治熏最大的是北史研究所特聘筆記省院員,后京師大學堂及國子祭酒李鳳山。李治熏也跟隨他們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學習觀念。

三、詣中外

1882年,李治熏領導朝廷在研究國力和革新要領方面所著手的“詣外改革大計”,長期居住于天津和上海,積極參與清末民初研究和改革事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1894年,因為與外國有關統治下參與,被外國政府指定當選秘書政府,從此開始他的“及時雨”改革宣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