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敵龍書屋(老祖宗的手揮灑出來的精華)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和竹簡,在反映漢初文字的隸變情況方面最具代表性——簡幅較寬,書寫時便于發揮書法特性。
這組簡,從筆畫上看,書寫者頗能隨心所欲地將剛柔不同的筆畫揉合在一起。 結構上,其中宮緊湊,四周舒展,左右避讓,上下呼應,顧盼有情。特別是其波挑披拂之處,極盡波磔俯仲之能事,有一種變化奇麗的特殊意蘊。再從整體布局上看,其一簡之內的黑白布局隨意自然,疏朗有致,毫無匠氣而顯得神彩飛揚。
賢女帖 漢 崔瑗
【釋文】
賢女委頓,積日治此,為憂懸憔心,今已極佳,足下勿復憂念。有信來數附書知聞, 以解其憂。
【簡介】
崔瑗(78-143),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人。擅草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王隱謂之“草賢”,以工草書于前代。其草書師法杜操,甚得筆勢,結字工巧而略疏,與杜操齊名,后世稱之為“崔杜”。
宣示表 魏 鍾繇
【釋文】
所以博示。逮于卿佐,愛同骨肉,殊遇厚寵,圣意所棄,則又割意,必冀良方出于阿是。芻蕘之言可擇廊廟. 況繇始以疏賤,得以至今日。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竊致愚慮,仍不敢獻聞。深念天下,今為已平,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為前恩。橫所盱睨,公私見異, 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
【簡介】
鍾繇(155-230),字元常,河南長葛人。官至太傅,世稱鍾太傅。善書,其書法與以后的王羲之并稱“鍾、王”,為后世所宗。本帖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特征。本帖與鍾繇其他書作《薦季直表》、《力命表》等,都是我國早期楷書的杰出代表,垂范后世。
墓田丙舍帖 魏 鍾繇
【釋文】
墓田丙舍,欲使一孫于城西,一孫于都尉府,此繇家之嫡正之良者也,兄弟共哀異之。哀懷傷切,都尉文岱自取口痛,賢兄慈篤,情無有已,一門同恤,助以悽愴,如何!
【簡介】
《墓田丙舍帖》又稱《墓田帖》或《丙舍帖》,全帖共六行,計七十字,歷來傳為鍾繇書法中的名作。在鍾繇所書各帖中,《墓田丙舍帖》的特點在于筆致閑雅、構體風流,一種生動流轉、點畫顧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間。由于在風格上,《墓田丙舍帖》的風流閑雅,有異于《薦季直表》、《宣示表》的古拙樸茂,所以米芾《書史》題為王羲之晚年所書。
文武帖 吳 皇象
【釋文】
文武將隊,乃得悛臣。整我皇綱,董此不雯。古君子即戎從身,昭其果毅,尚其桓桓。師尚七十,氣冠三軍。詩人作歌,如鷹如鹯。天有泰一,五將三門。
【簡介】
皇象,生卒年不詳,三國吳廣陵江都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剌史,尤擅章草、八分,時號書圣。傳世書跡有《天發神讖碑》、《文武帖》、《急就章》等。前人評他的草書“似龍蠖蟄啟,仲盤復行”。
得書帖 晉 張華
【釋文】
得書為慰,仆諸惽疾已甚,暫西臥,歸還乃悉,比將口反,不具。張華呈
【簡介】
張華(232-300),字茂先,范陽(今河北涿州)人。擅書,尤工章草,唐張懷《書斷》列為妙品,并評論說體勢尤古,可與嵇康媲美。《宣和書譜》評價他“作字尤工草書 ,不在摸仿。其規矩氣度,似其人物”。
蘭亭序 晉 王羲之 紙本行書 縱24.5X橫69.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亊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蠱,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仲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盞,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沬,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令之視昔,悲夫!敁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攬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簡介】
唐太宗提倡王羲之書法,百般搜求,尤喜《蘭亭序》,死后真跡殉葬昭陵。《蘭亭序》曾于唐初有眾家臨摹本,而以馮承素摹本最為精善,歷來俱以真跡視之。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縈帶纖細輕盈,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
寒切帖 晉 王羲之 紙本草書 縱25.6X橫21.5 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4960.html發布于 2023-09-28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