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獨立團(河北保定團組織]

摘要: 孫中山總統府警衛團一共有三個營!每個營長都是大名鼎鼎!其中還誕生北伐鐵軍--葉挺獨立團!一營營長薛岳是抗戰中消滅日軍最多的將領!創造了天爐戰法!張發奎的隊伍主力基本都參與了八一南昌...

孫中山總統府警衛團一共有三個營!每個營長都是大名鼎鼎!其中還誕生北伐鐵軍--葉挺獨立團!

一營營長薛岳是抗戰中消滅日軍最多的將領!創造了天爐戰法!

張發奎的隊伍主力基本都參與了八一南昌起義!

另外,看看這個警衛團的將領大多都是保定軍校畢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黃埔軍校是比不上保定軍校的,黃埔軍校的好多教官都是保定軍校出身。

楊成武將軍稱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為“上承北洋,下開黃埔”。

看看知名校友名單,歷任校長,還真是那么回事。

其中,葉挺將軍成為我黨武裝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最早的我黨武裝,大元帥府鐵甲鐵隊、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就由他領導。

#頭條創作挑戰賽#

葉挺獨立團16位連級及以上干部分別有誰?有多少位參加了55年授銜?葉挺獨立團有4位營長10位連長,但只有一營長周士第、六連連長袁也烈兩人參與了55年授銜,其余基本犧牲。

葉挺獨立團成立于1925年11月,其主要干部基本為黃埔生擔任,除團長葉挺畢業于保定軍校,黨代表吳季嚴畢業于莫斯科東方大學、三營營長楊林畢業于云南講武堂、六連連長袁也烈畢業于桂林軍官學校外,其余基本都畢業于黃埔,主要為一期生和二期生。

16位干部中比較有名的有團長葉挺(新四軍首任軍長)、一營營長周士第(55年授銜上將)、二營營長許繼慎(紅一軍軍長)、四連連長盧德銘(秋收起義總指揮)、六連連長袁也烈(55年授銜少將)。

當年孫中山先生的警衛團到底有多強大?

第一營營長薛岳,抗戰時期被稱為我國的“抗日戰神”!抗日戰爭中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

第二營營長葉挺,畢業于保定軍校第六期,北伐時期著名的葉挺獨立團團長,抗戰時期任我們新四軍的首任軍長!

第三營營長張發奎,他最高曾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曾經跟隨他的部下中,有11位后來成長成了我們偉大的開國元帥和大將們!

葉挺獨立團16位連級以上干部基本上都是陳賡的同學。

葉挺之所以能夠掌控這么多的黃埔生,是因為葉挺畢業于保定軍校,和蔣介石是校友,資格非常老。

可以看到,葉挺獨立團中有很多響當當的英雄,比如許繼慎和盧德銘。

許繼慎后來擔任了紅四方面軍的軍長,盧德銘和毛主席一起發動了秋收起義。

可惜的是,兩人都犧牲了,如果不犧牲的話,論資格,他們建國后授銜應該會和陳賡相當。

1916年,保定軍校第六期學員入學,但過了一段時間,名單中又少了三名廣東人,分別是張發奎、薛岳、葉挺。其中,葉挺因家庭貧困主動輟學回鄉務農,張發奎、薛躍澤則因打架被先后開除學籍。但后來,他們三人成為保定軍校第六期最優秀的三名學員,躋身“廣東鐵軍十虎”。

眾所周知,黃埔軍校是1924年第一次招收。從1912年到1923年,作為中國第一所正規軍校,也是當時最好的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icon招收了9期學員,培養了上千名將軍。葉挺,薛岳,保定六期,應該是1919年畢業。

但在當時的保定軍校,學員們總是沖突不斷,經常打架,而廣東的學員普遍又矮又瘦又弱,一個個打不過北方的學員,所以喜歡拉幫結派,人多打人少,但即便如此,群體作戰往往不如對手,只好抄家伙。

張發奎因為一個家伙抄襲而主動頂罪,被軍校開除,卻受到廣東學員的一致推崇。之后,薛岳成了老大,不久就因為聚眾斗毆被開除了。只有葉挺將軍不是。1917年因家庭原因自愿輟學。

雖然廣東學員打仗時經常被嘲笑,但因為打仗,軍校里的廣東人變得格外團結,友誼深厚。回到粵軍后,他們互相幫助,產生了許多杰出的名人。

而且廣東人也總結了打仗的經驗,彼此約定,以后在戰場上打仗,一定要團結,要機智,盡量多打少打,然后要勇敢,要善用武器,否則必輸無疑。

再來說說他們畢業后加入的粵軍。粵軍的來源是孫中山廣東政府的粵軍第一師的圖標,后為北伐四軍。這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支非常優秀的軍隊。

早年粵軍第一師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舊粵軍的精華。

這支部隊原隸屬于陳炯明的第一軍,但其指揮官鄧鏗信念堅定,堅決擁護孫中山,甚至為此與陳分道揚鑣。雖然被暗殺,但他為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將領,所以一師也被稱為“粵軍之母”。

1926年北伐前夕,粵軍第一師擴編為粵軍第四軍。軍長原為李,下轄陳第十師、陳第十一師、張發奎第十二師、許敬堂第十三師、葉挺獨立團四個師一個獨立團。

其中,陳銘樞師、張發奎師和葉挺獨立團從1926年起參加了北伐。在北伐戰場上,粵軍第四軍以勇猛著稱。戰斗時,他們先用粵語喊話,然后一起發起沖鋒,勇敢地進行肉搏戰,奮勇向前。前隊倒下,后隊踩過尸體。全排連隊沖,進不退,場面壯觀,令敵人望而卻步。

粵軍四方面軍所向披靡,所向披靡,戰功卓著。成就了“鐵軍”的活名。其中,葉挺將軍在湖北汀泗橋、和盛橋戰役中表現尤為突出,被譽為“北伐名將”。

北伐戰爭中,四方面軍有十位杰出的將領,都相繼成名,被稱為“鐵軍十虎”:

第一個,葉劍英,畢業于云南講武堂。1927年任第四軍參謀長兼軍官訓練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參謀長。葉帥還擔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

二是葉挺,被稱為“紅軍第一總司令”、“從未授銜的元帥”,北伐時任驍勇善戰的鐵軍獨立團團長,抗戰時任新四軍軍長;并被推薦為第六戰區副司令員,但葉挺拒絕了。

第三名:鐵軍英雄、粵軍領袖張發奎,1926年北伐戰爭中接任四方面軍軍長,抗戰時期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

第四名:鐵軍帥哥黃琪翔1927年4月任四方面軍軍長,抗戰時期任中國遠征軍副軍長。

第五名:老虎仔薛岳,1927年四方面軍副軍長,抗戰時期第九戰區司令長官。

第六名:icon余漢謀,大頭魚,1927年任四方面軍副軍長,抗戰時期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

第七名:戰場上的過客李漢魂,1927年任四方面軍25師師長,抗戰時期任35軍總司令。

第八名:吳奇偉,鐵軍之母;1927年任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副師長,1932年任四方面軍軍長,抗戰時期任第六戰區副司令員兼長江上游司令員。

第九名:鄧龍光,茂名貴族:北伐戰爭后,任四方面軍十二師師長,抗戰時期任二方面軍副軍長。

第10名:蔡廷鍇將軍,陸軍講堂畢業,北伐戰爭中曾任第四軍第十師第二十八團團長,“一二·二八事變”中任十九路軍軍長,抗戰時期任十六軍總司令。

而且十個人中有八個是保定軍校6期的同學。此后,這些廣東人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1940年,中國戰場的九個戰區中,有三個戰區的指揮官都是廣東人。主管江西、湖南戰場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廣東戰場第七戰區的余漢謀;廣西戰場第四戰區鐵軍英雄張發奎;再加上副司令員黃琪翔吳奇偉和當選但拒絕擔任第六戰區司令員的葉挺將軍。天賦巔峰蔚為壯觀,6期同學也秉承鐵軍精神。十只華南虎齊心協力,活躍在各條戰線上,帶領部隊屢戰屢敗日軍,其不朽的抗日功勛舉世聞名。

最遺憾的是1946年,葉挺將軍墜機身亡!1955年紫光閣授銜時,陳毅元帥曾對葉帥感嘆,“如果葉挺同志還在,就有兩個葉帥了!”

和葉挺將軍,他們為共和國的建立和民族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不僅是廣東人民的驕傲,也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他們英勇善戰的鐵軍精神,值得后人深深敬佩!記住!

#保定頭條#發生在1942年5月的保定市滿城縣-完縣(現更名順平縣)楊家臺戰斗,日軍三路進攻保定市完縣(現更名順平縣)神南鎮楊家臺村。

偷襲冀中軍區教導隊成功的,是走北清醒村的這一路鬼子,從人數上推算應該是人數最少的一路,大約在兩個中隊三百人左右。

此時,距冀中軍區教導隊最近的一分區部隊,只有高糧帶領的三團的一個排四五十人。這些人從戰斗力上難以抵擋數百名日軍的火力,只能邊打邊撤,否則也會把自己葬送進去。問題是死倒不怕,怕的是高糧連在當時承擔的主要戰斗任務還沒有完成,他們還要趕赴楊家臺他們連構置的主陣地,掩護楊家臺后面的一分區領導機關、冀中軍區兵工廠、修械所、晉察冀軍區后方醫院等多個部門迅速轉移隱蔽起來。

高糧所在的連隊,當時以連長的姓名為名稱作“楊連”。楊家臺主陣地由連長楊才鑫帶領兩個戰斗排把守,指導員高糧帶一個排仍在北清醒村的東西山活動,騷擾日軍的后方。

5月14日楊家臺主陣地的防御戰打響,從劉家臺、慈家臺、沙峪、北清醒村跋涉的鬼子兵向楊才鑫連展開進攻,楊連防守慈家臺的一個班十幾個人壯烈殉國,無一生還。但主陣地始終巋然不動。日軍多次進攻無效,而深入到一分區腹地深處的鬼子兵吃住都成為大問題,不得已,鬼子兵只能在15日原路撤回。

發生在1942年5月的滿城縣-完縣楊家臺戰斗

這一次日軍深入劉家臺、楊家臺的掃蕩歷時六天,從12日開始,18日結束。一分區此次反掃蕩中,三團先后擔任阻擊任務的兩個連——楊連和偵察連,兩位連長楊才鑫和王九成犧牲。楊才鑫是長征過來的老獨立團干部,王九成是從東北軍過來的抗戰干部,掃蕩結束后一分區做戰后總結,為這兩位干部的犧牲惋惜不已。

許多年前,我曾在滿城縣尋找過王九成、楊才鑫的墓地,但未能找到。

轉自YANXIN

#抗日戰爭#

他15歲參軍半年后被派去保定教員,從此一生成為他的警衛。1942年,中央警備團成立,他又被任命為第一任團長,更是堪當大任,保護中央及首長們的安全!

他,就是開國少將吳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班長,中國工農紅軍總前委特務隊排長、隊長,國家政治保衛大隊大隊長,閩西獨立團團長,國家政治保衛團營長,國家政治保衛局科長兼保衛大隊大隊長,師參謀長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中央警衛教導大隊大隊長、中央警備團團長兼政委兼延安北區衛戍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軍分區副司令員、軍分區司令員、師長、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司令員等職。

《吳烈少將頌》

安源潤志締心盟,階級昂揚結弟兄。

百戰風云君任渡,豐碑高聳鑄光榮。

注:吳烈(1915.10.20-2001.8.19), 江西省萍鄉市丹江村吳家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1年8月1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解放軍開國將軍軼事# #開國將帥軼事# #開國將帥# #原創# #原創詩詞#

1916年,保定軍校第六期學員入校,一段時間后名單里卻陸續少了三個廣東人,分別是張發奎、薛岳、葉挺。其中葉挺是因家貧主動退學歸鄉務農,張發奎和薛岳則是因為打架,先后被校方開除,但后來,他們三人成了保定軍校第六期學員中最優秀的三位,各個身列“廣東鐵軍十虎”之中。

人所周知,黃埔軍校是1924年招收第一期學員。在之前1912年到1923年間,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作為中國第一所正規軍校也是當時最好的軍校,一共招了九期學員,走出了千百位將領。張發奎薛岳葉挺是保定六期的,本該1919年畢業。

不過那時的保定軍校,學員天南地北摩擦難免,經常打架,而從廣東來的同學普遍的個子矮、體型瘦、力量弱,單對單常打不過北方同學,所以就喜歡拉幫結伙,以人多打人少,但即便這樣,打起群架來往往還是不如對手,所以只好抄家伙。

因為一次抄家伙傷人,張發奎挨義氣主動頂罪,結果被軍校開除,不過卻因此得到廣東學員的一致尊重。這之后后薛岳做了老大,不久也因為打群架被開除。只有葉挺將軍不是,他是1917年因家庭原因主動退學的。

雖然廣東同學打架時戰力常被譏笑:但因為打架,軍校廣東人變得格外團結,交情深厚,回到粵軍后相互提攜,出了許多出色的名將。

而且廣東人也總結出了他們打架的心得,相互約定日后若在戰場上作戰,一定要團結,要機智,盡量形成多打少,然后要勇敢,善用武器,因為不這樣就輸定了。

再說說他們畢業后投身的粵軍,粵軍的源頭是孫中山廣東政府粵軍第一師、之后北伐第四軍,這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支非常優秀的軍隊。

早年間的粵軍第一師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老粵軍的精華。

這支部隊原本隸屬陳炯明第一軍,但是師長鄧鏗信念堅定,堅決支持孫中山,甚至不惜為此與陳分道揚鑣,后雖遇刺身亡,但他為國民革命培養了一大批將領,所以第一師也被稱為“粵軍之母”。

1926年北伐前夕,粵軍第一師擴編為粵軍第四軍,軍長最初由李濟深擔任,下轄四師一獨立團:陳銘樞第10師、陳濟棠第11師、張發奎第12師、徐景唐第13師、葉挺獨立團。

這其中,陳銘樞師、張發奎師和葉挺獨立團1926起參加了北伐,在北伐戰場上,粵軍第四軍以勇敢著稱,作戰時先用粵語齊聲高呼,然后一同發起沖鋒,前仆后繼投入肉搏,一往無前,前隊倒下,后隊踏尸而過。整排整連地沖,有進無退的沖,場面壯觀,敵軍望之無不氣餒。

粵軍第四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功卓著,活生生打出“鐵軍”的威名。其中葉挺將軍在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中尤其突出,被譽為“北伐名將”。

北伐中,第四軍有十位優秀的將領個個陸續打響名聲,被稱為“鐵軍十虎”:

第一位,葉劍英,云南講武堂畢業,1927年任第四軍參謀長兼軍官教導團團長,抗戰時任八路軍參謀長。葉帥還曾擔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

第二位,被譽為“紅軍第一任總司令”、“未曾授銜的元帥”的葉挺,北伐時擔任英勇善戰的鐵軍獨立團團長,抗戰時任新四軍軍長;并被推薦擔任第六戰區副司令,但被葉挺凜然拒絕。

第三位:鐵軍英雄粵軍老大張發奎,1926年在北伐中接任第四軍軍長,抗戰時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

第四位:鐵軍靚仔黃琪翔;1927年4月擔任第四軍軍長,抗戰時任中國遠征軍副司令。

第五位:老虎仔薛岳,1927年任第四軍副軍長,抗戰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

第六位:大頭魚余漢謀,1927年任第四軍副軍長,抗戰時任第七戰區司令官。

第七位:沙場過客李漢魂,1927年任第四軍二十五師師長,抗戰時任第35集團軍總司令。

第八位:鐵軍之母吳奇偉;1927年任第四軍第十二師副師長,1932年任第四軍軍長,抗戰時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司令。

第九位:茂名之豪鄧龍光:北伐后任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抗戰時任第二方面軍副司令。

第十位:蔡廷鍇將軍,陸軍講武堂畢業,北伐前任第四軍第十師二十八團團長,“一二八”事變任19路軍軍長,抗戰時任16集團軍總司令。

而十個人里有八個都是保定軍校6期同學。之后的抗日戰爭中, 這些廣東人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竹史鐵驪1940年,在中國戰場9個戰區中,有3個戰區司令長官都是廣東人。負責湖南江西戰場的第九戰區司令老虎仔薛岳;廣東戰場的第七戰區大頭魚余漢謀;廣西戰場的第四戰區鐵軍英雄張發奎;加上副司令長官黃琪翔吳奇偉,還有被推舉但拒任第六戰區司令的葉挺將軍。人才鼎盛蔚為壯觀,而6期同窗也秉承當年鐵軍精神,十頭華南虎團結協作,活躍在各個戰線上,率部屢次大敗日軍,不朽抗日功勛聞名于世。

最可惜的是1946年,因飛機失事葉挺將軍不幸遇難!1955年紫光閣授銜時,陳毅元帥曾對葉帥感嘆說:“若葉挺同志還在,就該有兩個葉帥了!”

葉帥和葉挺將軍等廣東同鄉,為共和國的建立,為民族的富強興盛作出了巨大奉獻犧牲,他們不僅是廣東人的驕傲,也是全體國人的驕傲。他們身上那種披荊斬棘前仆后繼的鐵軍精神,更值得后人深深敬仰!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