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一種自限性的血管炎
近期,由于天氣變化,1歲多的豆豆不幸“中招”了,感冒發燒已經持續了4、5天,但仍未見好轉跡象。一天早晨,豆豆媽媽發現他四肢出現了很多皮疹,眼睛、嘴唇呈現紅紅色,嘴唇還伴有裂開,頸部也摸到了腫大的淋巴結。媽媽最初以為這是由于高燒引起的,于是帶他去醫院就診。醫生經過檢查后告訴媽媽,這并非上呼吸道感染,而是川崎病。幸好送來及時,否則如果延誤治療,可能對孩子冠狀動脈造成影響,帶來危險。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的李增清(專家預約)主任醫師介紹,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性疾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熱是該病最常見、也是最早出現的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孩子還可能出現各種形態的皮疹,雙眼結膜充血,唇及口腔黏膜充血、皸裂,手足紅斑、手指足趾末端硬腫、恢復期指趾端膜狀脫皮和頸淋巴結腫大等癥狀。
川崎病是一種自限性的血管炎,如果患兒在發病一周內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大部分還是可以痊愈而不留有后遺癥的。但如果治療不及時,則可能導致心血管病變發病率增加,引發冠狀動脈不同程度的擴張或冠狀動脈瘤,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冠狀動脈狹窄、閉塞,形成血栓。一些合并了巨大冠狀動脈瘤的患兒,在哭鬧、劇烈活動等情況下,還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瘤破裂而引起猝死。此外,川崎病還可能并發如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尿道炎、關節炎、關節痛等疾病。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降低患兒的發熱時間及降低冠狀動脈病變非常重要。
由于川崎病在初期除了發熱外,還可能伴有咳嗽、流涕、聲嘶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所以初期常被誤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協助醫生盡早診斷,爭取最佳治療時機呢?李增清主任醫師提到,首先要留心觀察寶寶的癥狀變化。如果寶寶出現以下癥狀,就要提高警惕:孩子發熱已經有5天或5天以上了,經過抗生素治療也沒見效,而且軀干或四肢出現了各種形態的皮疹,雙眼結膜充血,嘴唇充血并伴有皸裂,口腔黏膜彌漫性充血,有草莓舌,手指足趾末端硬腫,頸部可觸及淋巴結腫大等,就應該及時帶孩子到正規的醫院請專業的醫生進行診斷。
李增清主任醫師特別提醒,一旦確診是川崎病,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預防冠狀動脈損害。一旦確診是川崎病時,要注意冠脈變化,如果是輕度的擴張,經過治療后大多數都能恢復正常,冠狀動脈損害越重預后越差,嚴重時甚至需要手術治療。在川崎病的治療上通常是聯合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早期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可以顯著降低川崎病冠狀動脈瘤發生的幾率,但由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腸道出血及肝損傷,所以在用藥期間應密切監測患兒的胃腸道癥狀,并做好肝功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監測。
第二,做好退熱處理。對發熱患兒優先采取物理降溫的方式,如用溫水擦浴、敷冰袋等方式,忌用酒精擦,以免刺激到有皮疹的皮膚。在飲食上以流質或半流質、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退燒后再給予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以補充體內能量。還在哺乳期的患兒,乳母在飲食上應多進食魚湯、瘦肉湯等營養豐富的食物,以提高奶的質量。
第三,做好皮膚黏膜的護理。由于川崎病會侵犯到皮膚黏膜,為了預防感染,促進受損皮膚黏膜的愈合,應做好皮膚黏膜的清潔護理,貼近皮膚的衣服應選用柔軟、寬松棉質材料的,到恢復期脫皮時也不可強行將皮撕下來,必要時可以用無菌的剪刀剪去脫皮,有皮膚瘙癢的可外用一些爐甘石洗劑。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55377.html發布于 2024-10-09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