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元素與白癜風有關(精神因素可導致白癜風)
1、 銅
95%的血清銅與血漿蛋白結合,稱為血漿銅藍蛋白或血清銅氧化酶。其余5%的血清銅構成組織銅(肝、紅細胞、骨髓和腦)和銅酶。重要的含銅酶有酪氨酸酶、賴氨酰氧化酶、細胞色素氧化酶和多巴胺羥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銅與機體的氧化代謝有關。銅的缺乏影響到這些含銅酶的功能,從而影響機體代謝。如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的關鍵酶,賴氨酰氧化酶是膠原及彈力纖維共價交聯取得穩定性和成熟的一個關鍵酶。臨床上血清銅和銅藍蛋白的降低導致黑色素的合成減少,從而使皮膚白變。鑒此,白癜風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可多接觸一些銅器,如銅勺、銅壺、銅碗等餐具,從中補充一些銅,亦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含銅的藥物,如口服硫酸銅溶液或在病灶部位離子直接導入,這些,都將對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2、鋅
鋅對生物體有廣泛而重要的作用,它是細胞生長和繁殖以及某些酶活性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己知人體中有70多種酶與鋅有關,其中比較重要的如碳酸酐酶、羧肽酶、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鋅為這些酶的組成成分或激活劑,從而參與了蛋白質,特別是核蛋白的合成以及脂肪、糖的代謝。鋅對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有穩定作用,對維持細胞的完整性和反應性有重要作用。它對成纖維細胞的增生、上皮形成時膠原的合成以及角蛋白特別是指甲、毛發上硬角蛋白的合成極為重要。鋅還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及維生素A的正常血濃度。鋅的缺乏可導致發育遲緩、抗病力降低、傷口愈合緩慢、脫發、脫甲、皮膚角化異常、色素減退等。
精神對人的健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你是否聽過“杯弓蛇影”這個典故?這個典故充分說明了精神神經因素對人情緒、健康的影響。
“杯弓蛇影”出自《晉書?樂廣傳》。樂廣一次請客飲酒,他掛在墻上的一張弓,由于光的照射,弓的影子正好映在酒杯里,并在里面晃動著。當時有位客人誤把酒杯里的弓影看成是一條蛇。喝完酒后,弓影不見了,這位客人以為自己吞下了蛇,因此驚疑得病,久治不愈。樂廣知道后,便告訴他,杯中的“蛇”是掛在墻上弓的投影,你沒有吞下什么蛇。客人聽后,疑慮頓消,病也好了。
醫學上把“杯弓蛇影”引起的疾病,稱之為精神因素,即人的情緒的作用。人的情緒是多種多樣的,祖國醫學將它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簡稱為“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
在我們診治的上千例白癜風病例中,由精神因素誘發的病例占到35%左右,有的是精神受到過刺激,有的是精神過度緊張,還有的是思想過分壓抑。
讓我們來將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吧。
1994年,一位河南婦女帶著兒子來我部看病,漂亮的小伙子面部卻有核桃大小的一塊白斑。我們問診中了解到,為了能讓兒子跳“農”門,一心想讓兒子上大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命運真能捉弄人,高考只因6分之差名落孫山,無緣跨進大學的校門,從此他愁眉苦臉,憂郁成疾。一天照鏡子他突然發現面部有一塊小米大的白斑,后來逐漸擴大成現在的樣子。這是精神因素誘發白癜風的一個典型病例。
那么為什么精神因素可以誘發白癜風呢?
我們知道,而且有人發現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是松果體)中存在著抑制黑色素行成的物質―麥拉唐寧(Melatonin)。在正常情況下,它與垂體分泌的促黑色素(MSH)處于動態平衡,當麥拉唐寧過多時,則可抑制黑色素形成。顯然,當人的精神受到惡性刺激,情緒高度緊張,過分壓抑時,麥拉唐寧就會增多,從而導致白癜風。
關于神經因素引發的神經性白癜風,目前有幾種觀點:
1、神經節段論。在臨床上我們也觀察到不少病人的皮損按神經節段分布,即按神經走向一節一段發病,有的沿口角至下頜,有的從眼角至下頜,有的由下頜至脖子。有人觀察到一名橫斷性脊髓炎患者,其腰以下失去感覺,而其腰以上的面部及上半身發生白癜風,這表明,白斑與局部神經有密切關系。
2、周圍神經論。有人做過實驗、正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在體外能使兩棲類和魚類的色素細胞變白。據此人提出,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能力減退,是由于其周圍神經化學物質增多的緣故,從而干擾了酪氨酸酶的活性。正常情況下,周圍神經的抑制狀態,故皮膚色素無改變。但白癜風患者皮膚周圍神經末梢功能活躍,從而增加釋放褪黑色激素等物質,導致黑色素細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降低,從而發病。]
3、局部神經論。有人認為白癜風發于局部神經損傷,因各種局部的刺激直接傷神經而致病。
4、機械刺激論。白癜風好發于顏面及易受摩擦部分(如腰骶、乳罩、皮帶、紐扣、疝托等直接受壓迫部分),這可能與這些部位的皮膚神經經受到長時間的機械刺激有關。
5、植物神經論。不少白癜風患者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例如白斑處有出汗異常現象,白癜風伴發斑禿及皮膚劃痕癥的比率比較高。
作者:baidianfeng365本文地址:http://www.inkvzc.cn/bdf/68.html發布于 2023-07-15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白癜風知識網